二本紀記載的皆呼萬歲,可能隻是楚軍,漢軍絕對不會,因為漢軍根本就沒有打算遵守和約。雖然記錄上是張良、陳平鼓動劉邦違約的,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劉邦在約和的同時已經在部署最後決戰,所謂的張、陳鼓動屬於為劉邦開脫,或掩蓋劉邦在締約之前就沒有打算遵守約定的行為。何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下麵將會討論。
2.和約的操作難度,就是劉邦陰謀的空間
以鴻溝劃分疆界的協議,並不是楚漢分界線的簡單剖分。如果楚漢雙方原本就按鴻溝分界分布,這樣劃界自然簡單,可惜不是。當時鴻溝以西有楚軍,以東有漢軍,項羽掛帥的楚軍主力就在鴻溝以西與漢王對峙。所以協議必然要牽涉到楚漢雙方的軍隊調動,這就牽涉到很多細節問題與很難操作的問題,也就給劉邦施展陰謀創造了條件。由於漢在鴻溝以東有大量軍隊,並占有大片疆域,如果執行以鴻溝為界的和約,在技術上還是有難度的。根據地圖所示,項羽所在之滎陽在鴻溝以西,曹參、韓信、灌嬰等漢方主力在鴻溝以東,執行和約,兩軍就要交換地塊。顯而易見,漢軍在鴻溝以東所占地盤比楚軍在鴻溝以西所占地盤多得多,而且更加要害。所以,在締約的時候一定會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與各自退後的時間表。在各自退回到和約規定的己方範圍方麵,楚漢兩軍各有各的難處。在移動方向上,漢軍向西移動應該不成問題,畢竟漢在鴻溝以西的絕大多數地盤被漢占據,直接移動即可;楚軍東移就進行不了,整個東部基本上落入漢之掌握,怎麼移動得起來。在移動軍隊上,楚軍的流程比較簡單,因為楚軍當時就是以項羽集團為首的一支軍隊,即使有一些支援部隊,估計也在滎陽附近,所以收攏部隊向東退卻不是難事;而在東部需要退回西部的漢軍情況就複雜多了,漢在東部的軍隊數量太龐大了,劉邦的直屬部隊倒還罷了,那些盟軍,比如彭越、韓信怎麼西移,就困難多了。韓信之齊,與彭越之梁,都是楚之敵國,雖然是諸侯,但也是漢之盟友,尤其是韓信,更是漢之附庸、漢之部下。彭越與漢雖然沒有隸屬關係,且時常在楚漢之間搞騎牆,但他的所有的作為都是以損害楚的利益為結果。所以,和約的重點不在於釋放劉邦家眷,而在於討論雙方各自如何撤軍,撤到什麼程度,撤軍的時間表與線路圖,這些問題的商討會非常耗時費力。項羽在締約時很可能會提出要韓信、彭越退出東部。漢可以給齊下指令,但對彭越則不能。這個問題漢是可以與項羽討價還價的,漢很可能以齊為另一國為由使和約不涉及齊,以保持齊的固有形態。如果項羽堅決不答應,漢可能會提出韓信主力退出齊地西移,而項羽估計也不會強求彭越西移。雙方完成移動的時間表無法探知,後退方案倒是可以推敲而得。
根據項羽的退卻路線推測兩軍後退方案,因為東部地盤主要被漢軍占據,和約可能會提出讓楚軍先退到淮南一帶等候漢軍從東部撤軍。這樣才能顯示以鴻溝為界的意義。而劉邦消滅楚軍的計劃,也是準備在楚軍退往淮南的路上實施。像日後的陳公利幾之叛楚,淮南方麵楚國大司馬周殷之叛楚,正好發生在楚軍後退的線路上。
3.劉邦從來沒有打算遵守和約
按照停戰協議,在楚、即鴻溝東麵之漢軍應當退回鴻溝以西,對漢來說,吃虧太大。漢會老老實實遵守嗎?顯然不會。曆史把漢不守約的賬記在了張良、陳平的名下。二本紀稱張良、陳平慫恿漢王背約,好像原本準備遵守協議的劉邦,隻是受張良、陳平的蠱惑,才決定毀約,下令漢軍對退卻的楚軍發動攻擊。張、陳之謀的細節隻記載在《項羽本紀》中——“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饑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聽之。”實際情況可要複雜得多。因為締約毀約的轉換會在部隊中產生混亂,一個軍隊從戰爭狀態轉向和平狀態,突然再轉回戰鬥狀態,過程會非常混亂。之所以這樣的記載,是讓張、陳二人在替劉邦背了曆史黑鍋,事實絕非如此。因為劉邦在約和的同時已經為滅楚布置了先手,而這些事情是張、陳二人無法辦到的。
根據《項羽本紀》的記錄,約和的發生比較突然,正好發生在楚軍在滎陽取得勝勢的時候,而其他戰線楚軍均處下風。《秦楚之際月表》記“(漢四年九月)太公呂後歸自楚”,此為和約落實的標誌,則楚漢締約應該在此前一段時間進行,因為內容複雜,過程可能持續了很長時間。看看這段時間都發生了什麼。
上溯到漢四年七月,有封黥布為淮南王之舉,此前黥布以什麼身份為漢效力不詳,難道是故九江王?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可以肯定,漢對黥布地位的正式確立將會極大地調動黥布為漢效力的熱情,所以黥布極有可能潛入當時的九江國,即其舊封地,為漢開展統戰工作。這個重要步驟在史料中非常模糊,被記得亂糟糟的,甚至被記錯了。
《荊燕世家》記:漢五年,漢王追項籍至固陵。使劉賈南渡淮圍壽春。還至。使人間招楚大司馬周殷。周殷反楚,佐劉賈,舉九江,迎武王黥布兵,皆會垓下,共擊項籍。
《黥布列傳》記,漢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數縣。六年,布與劉賈入九江,誘大司馬周殷。周殷反楚。遂舉九江兵,與漢擊楚,破之垓下。
按上述記錄,招周殷有劉賈單獨功勞及劉、黥共同功勞之分,而以劉賈的軍事素養,要想讓九江的守軍歸降,幾乎沒有可能性。所以應該以《黥布列傳》記載為準,不過列傳裏的五年應該是四年之訛、六年又是五年之訛。這個記載表明,黥布封王後,就開始加強了對其舊國九江的蠶食,此前其被記錄到的行蹤是在葉,距九江國路程不近。這個現象提示,劉邦在封黥布為淮南王的同時,也對其下達了新的作戰指示,這個指示就應試是針對最後決戰的重要部署——下九江國,抄項羽僅存的戰略退據地。所以黥布這一階段的作戰應該是滅楚的最關鍵步驟。在蠶食了九江國數縣後,當地守軍應該感到大勢已去,黥布極可能利用其原在楚軍的舊關係開展統戰工作,周殷就是這樣被拉到漢一邊的。至於《項羽本紀》記載的九江叛軍“以舒屠六”,可能是周殷等人對不肯叛楚的守軍的剿滅行動。聯係到項羽的覆滅是緊接著此後發生的,所以黥布在九江方向上的軍事政治行動,絕不會是某種巧合,而是事先就籌劃好了的,這樣的籌劃可以視之為滅楚整體行動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