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千古誰識戰垓下 1(3 / 3)

《高祖本紀》記漢五年正月才宣布立彭越為梁王,《秦楚之際月表》記彭越為梁王是漢五年二月甲午事,與劉邦登基稱帝為同一天;而《高帝紀》正月諸侯上疏勸劉邦登基書裏已經有梁王彭越,則立彭越為梁王應該在正月前就完成了,與《高祖本紀》時間接近。這表明彭越並非漢五年二月甲午才受封梁王的。《漢書?異姓諸侯王年表》記“四年九月,置梁國”,不詳所據。既置梁國,則當屬之彭越。此前彭越的狀態是中立,在楚漢兩邊作騎牆狀。如果確實有此封,則彭越應該徹底倒向漢一方。是年九月,是和約生效的時間,漢以梁屬彭越,授權的時間與過程又應該在楚漢約和生效之前。那麼,漢梁雙方應該有協同作戰的計劃,而這個計劃製定時間也應該是楚漢決戰前,也就是《漢書?異姓諸侯王年表》所記的“四年九月”。據《魏豹彭越列傳》,楚漢決戰前,“彭越複下昌邑旁二十餘城,得穀十餘萬斛,以給漢王食”。這已不是普通的盟友,完全像是個部下。此前漢與彭越沒有隸屬關係,這樣的作派是否為對漢策封的回報呢?值得考慮。隻是列傳記錄的時間有誤,不是漢五年秋,應該是漢四年秋。因為在比五年秋早半年的五年冬,項羽已死。如果漢四年秋彭越就大量為漢提供軍糧,這也是為劉邦毀約提供了物資保障。所以,漢對彭越的收編,應該看作漢滅楚的重要布局,而這些工作,也是在毀約前就進行了。至於是否就在行動前漢就對彭越策封了,沒有明確證據,估計可以像對韓王信一樣,事先承諾,承諾有效。所以《漢書?異姓諸侯王年表》記錄到的四年九月,應該是對事實存在的確認,即使沒有名號,隻要事實成立即可。

另外,楚將陳公利幾之叛楚,也應該是劉邦陰謀的一個組成部分。利己是在楚漢決戰的關鍵時刻倒向漢方,此舉對項羽的打擊是致命的。其實,陳公利幾之叛楚還是不楚陣營的個案,《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楚令尹靈常“漢王五年初從”,後被漢封為陽義侯。漢王五年初,應該是項羽覆滅之前,因為其功勞中還有“擊鍾離眛及陳公利幾破之”,表明靈常參加了對楚的最後決戰。而這也應該是劉邦滅楚的戰略部署,這方麵的工作應該在和約締結期間或之前就開始了。

所以,說劉邦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遵守和約,不是冤枉他,並且這個賬還不真能記到張良、陳平頭上。可以推測,劉邦在爭取締約的時候,就在悄悄為楚漢的最後決戰布局,布局的時間至遲在封黥布為淮南王的時候就開始了。等到劉邦家眷回來後,前期的布局就開始全麵啟動了,緊接著就發生了漢毀約擊楚的一連串重大行動。

正因為劉邦方麵私底下動作頻頻,根本沒有休兵罷戰的意思,所以,《項羽本紀》的“軍皆呼萬歲”,可能記錄到的隻是楚軍方麵,至於《高祖本紀》也記了“軍中皆呼萬歲”,則應該是司馬遷整齊故事的手法。實際上,漢王一麵與楚和談,一麵悄悄在給楚軍挖坑,準備將其徹底埋葬。所以漢軍不僅沒有放鬆戰備,並且在私下裏在加緊做瓦解楚軍陣線的工作,而且這種工作並非於此時才開始,隻是在此期間加強了。上麵提到的黥布、彭越及楚軍將領陳公利幾、大司馬周殷之叛,應該皆是楚漢和談期間或之前由劉邦布下的先手。所以劉邦毀約是不需要他人提醒的,史料所說張良、陳平向漢王獻計的情況完全不準確。張、陳二人如果確實有獻計的話,其計策可能不是鼓動漢王追擊,而是做出退兵的假象,所以漢軍也可能撥出一部分軍隊像宣傳隊一樣歡呼和約締結。而這樣的迷惑之舉,也是滅楚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與此前的統戰工作一樣,都是為了最後滅楚作準備的。應該說劉邦的這些小動作並不光明磊落,但確實也是謀略過人的大手筆,就這樣被掩埋在記錄的假象之下確實是非常可惜的。真實的曆史應該是劉邦從來沒有打算遵守和約。

滅楚是個係統工程,對項羽這樣的強敵,非無所不用其極是不能輕易搞定的。所以漢極可能假遵守協議之名,行集聚兵力之實。這方麵的根據就是灌嬰“與漢王會頤鄉”。頤鄉,《集解》以為在苦縣,《地圖冊》同,在今HN鹿邑東。這是被記錄到的,沒有記錄到的估計還有。實際上,這種收回東部軍隊也是有兩種含義,一是遵守協議之舉,另一個是借守約的名義收攏軍隊以便與楚決戰。那麼漢回收東部軍隊會不會牽涉到齊呢?如果韓信的齊也要從東部撤出來,感覺行不通啊,操作起來很困難啊。但沒有被注意到的韓信向西部移動的跡象也確實是發生了,因為《曹相國世家》記錄到了“韓信為齊王,引兵詣陳”。這是不是漢方在假遵守協議之名而行集聚兵力之實?這種可能性相當大呢。注意,這個記錄表明韓信帶兵會於陳,但曹參留在齊地,肯定也是手握重兵,又像是漢在與楚玩手段,這裏麵的問題太複雜了。所以這個從來沒有得到解讀的和約,裏麵的內涵大的很啊。而劉邦的種種手段又完全被掩蓋在曆史的塵埃之下,明人胡應麟針對韓信之死的評價,也完全適用於劉邦在滅楚一役的表現,其曰:“神矣哉,漢高之智也!其智之神,蓋不惟顛倒一世,且籠絡萬世而愚之。”(《少室山房集》卷九十六《韓信》)菜九的上述猜測並非異想天開,而是基於後麵雙方力量消長的變化,項羽的失敗基本上是崩潰式地發生,而這一切,都是劉邦謀略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