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漢軍固陵大敗或純屬子虛烏有
按曆史記錄,是漢毀約在先,隨即遭受了慘敗。雙方締約完成後,由漢軍率先發難,應該是蓄謀已久,打有準備之戰,怎麼會記錄到毀約在先的漢軍反而遭受到慘敗呢?從劉邦私下裏的種種動作來看,漢對最後的決戰部署相當周密,是誌在必得,所以從理論上看,其遭受慘敗的情況基本上不會發生,但曆史記錄就是這樣記的。感覺很不合理啊,劉邦這是在給項羽挖坑,還是在給自己挖坑啊。所以考察一下固陵之敗的有無很有必要。
可能看官要罵了,曆史記載,白紙黑字,而且被記在好幾個地方,可謂鐵證如山,怎麼到菜九這裏動不動就要推翻,太豈有此理了。不會是翻案成癖,為了推翻而推翻吧?菜九也不是閑得慌,完全是因為此役太過匪夷所思了,所以花點力氣考證了一下。結果發現,這個被白紙黑字記載多處的漢軍慘敗記錄還真的不能成立。因為除了言之鑿鑿的固陵大敗記錄,曆史還記錄到漢軍在陳下取得了大捷,字縫裏更是記錄到漢軍在固陵大捷,而且陳下、固陵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同一地點,於是這個大捷與大敗就嚴重不兼容。所以,隻要正視、認清這個勝與敗是發生在同一個戰場,其中的貓膩立刻就現形了。這是漢敗固陵記錄的可疑之一。有之一就有之二,這個之二是漢在固陵招韓信、彭越的記錄不成立,隻是一個故事一個傳說,而漢敗固陵記錄又應該是從這個故事傳說中化裁出來的。
先來看看可疑之一。
根據曆史記錄,楚漢雙方在固陵一帶有互有勝負,而是否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則需要推敲考證。先以楚先敗後勝來看看匪夷所思的漢軍固陵大敗的存在的情況。因為漢作為毀約方,在戰略上掌握主動,應該會將楚軍打了個措手不及,所以才有在陳下之戰的大勝。但楚軍並沒有就此迅速覆滅,而是覆滅於所謂的垓下之戰後。表明楚軍在陳下戰敗後,成功地阻擊了漢的攻勢,這就是固陵楚勝漢存在的理由。分析一下漢先勝後敗的原因,可能是漢之毀約,楚一方對漢的突然攻擊沒有準備,沒能組織起有效的戰役,加上楚將領陳公利幾叛楚投漢,也影響了楚之軍心,所以遭遇大敗。當然,楚軍之敗也有因前期作戰困乏不堪,加上回鄉心切,勢必作戰意誌渙散、士氣低落等因素在起作用。但項羽超強的戰爭能力在這種危急時刻顯現出來了,他迅速組織起有效的反擊,讓追擊的漢軍吃足了苦頭。估計項羽對部下作戰爭動員時,還會曆數漢毀約之無恥,於是哀兵必勝的因素起作用了。在固陵這個地方,楚軍對追擊之漢軍展開攻擊,取得大勝,但這個勝利不是決定性的,漢強楚弱的態勢沒有改變。
這樣解釋漢軍遭遇大敗或者勉強說得過去,但根據曆史記錄到的漢於陳下勝楚規模,讓人無法接受楚能反敗為勝。二本紀均稱漢追擊楚軍“至陽夏南止軍”,然後寫韓信失約的事。表示漢軍沒有發起攻擊,似乎漢軍的這一停頓是為了等待或召喚韓信、彭越。陽夏即太康,好像楚軍勝漢軍在此,這樣的記載與漢軍的固陵大敗相匹配。但這樣的記錄又與史料中不起眼的、與此正相反的漢在陳下大勝的記載不相匹配。《樊酈滕灌列傳》記:樊噲“項羽引而東。從高祖擊項籍,下陽夏,虜楚周將軍卒四千人。圍項籍於陳,大破之,屠胡陵”;灌嬰“從擊項籍軍於陳下,破之”。《傅靳蒯成列傳》記:靳歙“還擊項籍陳下,破之”。與二本紀記載的楚先發動攻擊不同,二列傳記載到的是漢發起攻擊,這也與漢追擊的軍事行動相匹配。因追擊再攻擊,順理成章。之所以二本紀將楚敗記為勝,可能是要與項羽百戰百勝的形象保持一致,但這不是事實。看看漢軍立功的幾位,尤其是靳歙、灌嬰,是專打硬仗的漢軍野戰主力,劉邦在追擊戰中起用了這幾人,對戰爭的勝利是有充分保障的。樊噲一人的斬獲就如此之大,另外二人的作戰能力還在樊噲之上,如果再加上周勃、陳武,對楚打擊之沉重可想而知。這些記錄表明,漢在陳的勝利是確鑿無疑的大勝。基本上可以肯定,漢軍並沒有因毀約而立即遭到慘敗,正相反,漢軍在陳下取得了一場大勝。會不會這個大勝是在大敗之後取得的呢?讓我們通過對陳下與固陵的考察,看看是否有這樣的可能性。
因為漢在陳大勝楚軍之陳,即HN太康一帶。有關固陵一地,有兩說,現多以其為HN太康,按此認識,則與陳為一地,楚漢軍隊都規模龐大,漢軍豈能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在一地又大敗又大勝。另有集解引晉灼曰:固陵“即固始”。固始與太康,兩者懸隔數縣。如果確實有過漢先勝後敗或者先大敗後大勝,就應該考慮到兩個戰役不可能發生在同一個地方,當應以晉灼說為正。但如果根本沒有發生過所謂的漢軍大敗,則又另當別論。《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有記錄證明,漢在固陵不是敗,而是勝——“(陽義侯靈常)以荊令尹漢王五年初從。擊鍾離眛及陳公利幾破之”。(宣曲侯丁義)“為郎騎破鍾離眛軍固陵”。(汾陽侯靳彊)“擊項羽,以中尉破鍾離眛”。鍾離眛與固陵的聯係就應該是楚漢的最後一戰,這有靈常的功勞為證。此前《項羽本紀》記:“漢軍方圍鍾離眛於滎陽東,項王至,漢軍畏楚,盡走險阻。”注意,這樣的行文表示,鍾離眛與漢的交戰還沒有達到“破”的程度,所以漢軍數將的戰功是在最後的戰役中取得的。而靈常與利幾的嘩變,也應該是這個場合下發生的。漢軍的強大攻勢,加上楚軍內部的嘩變,造成了楚軍的潰敗。而漢之參戰部隊還不僅僅是劉邦的嫡係加上韓信、彭越,還有劉邦的重要盟友呂澤部,因為《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曲成侯蠱逢)有“以都尉破項羽軍陳下”的記錄,這個蠱逢是呂澤旗下重要將領,列為漢初******功臣。前麵提到的汾陽侯靳彊,也是呂澤部下。楚漢戰事之混亂真是無處不在,此又一例證矣。
從情理上看,漢在陳下之勝也不會是緊接著固陵大敗之後取得的,因為大敗之後,非得到強大的增援才可以扭轉局麵。反之,楚要在大敗之後大勝,也需要得到強大的增援。而根據曆史記錄,楚方不存在這樣的強援,而漢方即使有這樣的強援又不可能在短期內獲得,尤其是韓信如果還遠在千裏之外齊國的時候,沒有十天半月也趕不到戰場。如果再加上漢王使者的路上時間,這個過程將會更是長。考慮到楚將陳公利幾在漢取勝時的作用,則大敗更不會發生。因為利幾的反楚應該是個突發事件,表明他原本處於潛伏狀態。如果楚取得大勝,潛伏的利幾及其部下會對反楚一事產生動搖。而沒有利幾的策應,大勝後士氣正盛的楚軍或者不會迅即崩潰。利幾之叛,可能有靈常策反的功勞,否則怎麼這麼巧,都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叛楚歸漢。至於日後靈常參與了平定利幾之叛,也表明靈常與漢的關係更近。
《曹相國世家》之韓信“引兵詣陳”是漢軍陳下大勝之前還是之後不詳,需要追查一下韓信是否參與了破楚陳下的大勝。按說,既然韓信與漢王會於陳,很可能是在會戰前就趕到了。如果漢取勝後韓信才趕到,意義就小多了。劉邦擊楚誌在必得,肯定要征集能夠調動的全部軍隊,韓信之外,呂澤、陳豨都應該到場。根據劉邦的行事模式,破楚一役,肯定會將自己陣營的重要力量全部調集。日後擒拿韓信、破燕王臧荼都調集了所有能調動的重要大員,與楚之決戰又豈能例外?從楚後方一連串反叛及漢在戰場取得大勝來看,劉邦陣營除了軍力可能占壓倒性優勢外,各種軍事行動也配合的絲絲入扣,所以漢方對楚漢最後一戰應該是謀劃已久的事了,而不是突然間一時性起之舉。這也排除了劉邦隻是如史料記載那樣臨時決定違約,倉促行事,於匆忙間等不及征召各路人馬,就匆忙開戰的可能性。
可以說,在滅楚的最後戰役中,真正運籌帷幄的是劉邦而不是其他人。劉邦先是誘使項羽締結和約,暗地裏又在做瓦解楚軍後方的工作,挖項羽的牆角,並同時調集整個漢陣營全力絞殺,這才是造成強大的楚軍突然潰敗的內在原因。這個情況史料上沒有說,但實際情況應該與此相距不遠。所以《曹相國世家》對韓信至陳的表述,提示韓信是趕到陳下參加會戰的,這無疑又加重了漢取勝的砝碼。根據楚軍因約和而懈怠的狀態,在有備而來、數量占優的漢軍麵前,楚軍的作戰能力與士氣也會大大下降,這樣的狀態是不利於戰爭取勝的,何況戰爭的主動權在漢軍,楚軍隻是被動應戰,取勝的可能性就更低了。總而言之,劉邦對最後的決戰是做了周密的部署的,而且毀約後漢軍發起的是一次追擊戰,戰場又是漢方預設的,陳下、陽夏南、固陵,基本是可以看成是一個地方,靳歙、灌嬰的部隊、可能要加上韓信是提前到達戰場,楚將陳公利幾反出楚陣營也在這個地方,這樣的綜合條件,漢軍又如何會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