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千古誰識戰垓下2(3 / 3)

韓、彭如果如約來會的地點應該是什麼,計策沒有講,《項羽本紀》記韓信從齊動身未提彭越,而《魏豹彭越列傳》記彭越直接到垓下會師。這就怪了,在最後決戰之前,尤其是漢遭逢大敗之後,是不可能預設交戰地點的,尤其在幾個月前更不可能,考慮到齊之遼遠,這種情況更不可能發生。而《高祖本紀》對韓信在最後指揮決戰的描述顯示,這是一種精心布置的戰鬥,提示韓信和劉邦在一起的時間很長,基本的磨合已完成,絕非倉促上陣。如果將《項羽本紀》所說“韓信乃從齊往”與《曹相國世家》之韓信“引兵詣陳”聯係起來看,不應該是所謂的固陵失敗後發生的事,而是在之前就發生了,所以不存在韓信失期之事。

《項羽本紀》與《魏豹彭越列傳》記載到的韓、彭失約之事,會不會像魏豹反叛一事一樣是采自一個成型的文字版本,而非事實呢?確實存在這種可能性。因為事件可以造假,而時間是否容假則不能隨口而占。前麵說過,因為從漢毀約到項羽覆滅隻有三個月甚至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根本安排不了漢軍又大勝又大敗再大勝這樣的空間。張良之計的發生及實施又在這不到三月之內,《項羽本紀》與《魏豹彭越列傳》均記為漢五年,《高祖本紀》為漢四年。因《秦楚之際月表》記(漢四年九月)太公呂後歸自楚,則漢毀約應該在此稍後發生,因為太公等家人回來後,和約乃成,所以才會“項羽解而東歸。漢王欲引而西歸”。此計之前,漢軍還有追擊失敗的過程,聯係到兩軍實際交戰及項羽的最後失敗的時間,應該以計策出自漢五年十月後半月甚至十一月,比較合適。這樣一來,距項羽覆滅不足二月。所以時間上真是沒有辦法安排。根據此記載諸事與現實不合,且計策內容也不靠譜,基本上可以斷其為偽。隻是這個貌似合理的計策關乎楚漢勝敗,從而成為一種曆史結論為後世接受,這樣就貽誤後世了。

那麼,會不會漢軍在大勝之後再大敗呢?顯然更沒有這樣的道理了。因為無論是漢還是楚,要想在大敗之後取得大勝,肯定要取得強大的外力支援。如果此前楚軍已被漢軍重創,雙方勢力的消長差距更大,楚也無法獲得強大外援,所以不可能擊敗日益強大的漢軍。根據最終漢勝楚敗的結局,基本上可以斷定,如果確實有固陵一戰的話,其結果不是楚勝漢敗,而是漢勝楚敗。正因為漢勝楚敗,也就根本用不著所謂的張良計了。

對張良之計始末,《高帝紀》的記載歸納得很好,很像菜九現在要幹的事,或者更接近市麵流行的原始文本。:

五年冬十月,漢王追項羽至陽夏南,止軍,與齊王信、魏相國越期會擊楚。至固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複入壁,深塹而守。謂張良曰:“諸侯不從,奈何?”良對曰:“楚兵且破,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可立致也。齊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堅。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為相國。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陽以北至穀城皆以王彭越,從陳以東傅海與齊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複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許兩人,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散也”。於是漢王發使使韓信、彭越。至,皆引兵來。

6.楚漢最後的決戰是在陳下而非垓下

垓下之戰,在史料中多處記載,而詳情唯《高祖本紀》有記,其曰:“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複乘之,大敗垓下。”孔將軍為蓼侯孔藂,費將軍即費侯陳賀,二人皆劉邦起義之初的老弟兄,這二人破秦時即為左司馬,與曹無傷同,又以都尉隨韓信征戰。這既體現了劉邦對韓信的支持,也體現了劉邦對韓信的監督,所以韓信對劉邦的調令置之不理的情況不容易出現。從戰況上來看,漢軍以多擊少,由韓信打頭陣,但沒有占到便宜,韓信暫時退卻,仍由韓信陣中的孔藂、陳賀對楚軍實施兩翼包抄攻擊,壓製住楚軍,然後韓信揮軍返身殺回,這才造成楚軍大敗。在這過程中,劉邦所部引而不發以為聲援,如果韓信不能取勝,劉邦才會出手。所以從記載上來看,垓下之戰的戰場勝利基本上隻記錄到韓信一人之功,但實際過程可能要複雜得多。需要指出的是,韓信指揮的三十萬眾,並不完全是韓信從齊國帶來的,而是齊軍加上了劉邦調撥給他的軍隊的總和。

會注考證引何焯對韓信指揮作戰的評論或者可以代表曆代對此戰的認知,其曰:“項王大敵,雖兵少食盡,致死於我,勝負未可知。先合不利者,驕之使惰也;卻者,遷延徐退,誘之使疲也;縱則夾擊之,使不能前後相救;楚兵橫斷,故不利也。然後因其亂而以眾乘之。項王雖勇,豈能支乎。絳侯、柴將軍之兵,則遊兵也。當楚人既動,則繞出其後矣。”顯然,真正的戰役不可作此解。史料中記載的是漢的三十萬對楚的十萬,各方構成之繁雜,統兵將領之眾多,場麵之浩大,又哪裏是這樣簡單描述所能窮盡。因此,即使垓下之戰在史料中的記載算是較為詳細的,但是不等於對了這樣的記載就要認可。為什麼記載眾多還要不認要質疑?是因為《項羽本紀》中垓下沒有戰鬥,隻有楚軍駐紮的記錄。這提示,垓下肯定不是主要戰場,而隻是楚軍戰敗後退卻路上選擇的一處營地。最終就是這個營地,也被漢軍團團圍住,項羽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了棄軍逃跑。這個情況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僅此一條記錄,就足以推翻全部其他記載。可以考慮韓信、劉邦主導的“垓下之戰”的實際發生地不在垓下,並且漢軍取得戰場優勢後,楚軍也沒有崩潰而是有序地退卻到垓下,又被漢軍圍住。試想,如果垓下是最後的決戰地,漢軍又取得了完勝,楚軍又焉能在其慘敗處安營駐紮。關於垓下之戰有十麵埋伏與四麵楚歌的記載,十麵埋伏是破楚的過程,四麵楚歌是項羽絕望的過程,而這兩者是不可能發生在同一個地方的。楚軍已經遭到十麵埋伏的大敗,又如何能在慘敗的地方紮營,讓漢軍四麵楚歌呢。十麵埋伏是後世的演繹,真實的情況或者相去不遠,至少漢軍是從四麵八方將項羽的楚軍完全包圍——劉邦主導的漢軍主力從滎陽方向由北向南壓迫,靳歙、灌嬰、韓信統領的漢軍、齊軍從東往西會攏,劉賈統領的漢軍從南往北擠壓,呂澤主導的漢軍從西往東擠壓,陳公利幾又在楚軍中心作亂,若非項羽能力高強,根本無法率軍殺出重圍。而劉邦在擊敗項羽並追上敗退的項羽後,也沒有立即展開攻擊,隻是又將項羽在垓下這個地方團團圍住,並且召喚所屬各部、天下諸侯,共同見證項羽覆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漢軍高唱楚歌,讓項羽崩潰。最終項羽先是棄軍突圍逃跑,但看不到任何前景,所以最終又放棄逃生,與追兵力戰而亡。可以肯定,在被記載到的所謂垓下之戰中,楚軍遭受的還不完全是兵員上有多少損失,而是楚軍的士氣受到毀滅性打擊,縱然項羽仍擁眾約十萬,也覺得取勝無望,所以才發生項羽的最後一幕。

既然說垓下非楚漢最後決戰之地,就讓我們來看看決戰之地在什麼地方,垓下又在什麼地方。決戰之地就是陳下,因為有太多漢功臣的功勞簿上有在陳下立功記錄。而經此一役,已被極大削弱的楚軍不可能對軍力與士氣占優的漢軍發動致命攻擊。所以絕對不會發生漢發動攻擊後,楚軍還有大勝這樣的事。垓下,項本紀○集解徐廣曰:“在沛之洨縣。”李奇曰:“沛洨縣聚邑名也”。○索隱張揖三蒼注雲:“垓,堤名,在沛郡。”○正義按:垓下是高岡絕岩,今猶高三四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側,因取名焉。今在亳州真源縣東十裏,與老君廟相接。經考察,真源縣就是今天的HN省LY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