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明朝官員等級(1 / 3)

明朝朱元璋製定了“一品玉帶,二品花犀,三品金花,四品素金,五品銀花,六七品素銀,**品烏角”的詳細規定。

明朝官階九品,製作出的服裝也如官階。九品官製奠定以後直到明初,官員的品級隻能從服飾的顏色及圖案花紋上區別。如明代官服,一至四品緋色,五至七品青色,八、九品綠色。其圖案花紋,一品大獨科花,徑五寸,其次是越往下越小。二品小獨科花,徑三寸。三品散搭花,徑二寸。四、五品小雜花,徑一寸。六七品小雜花,徑一寸。八品官員以下無花紋。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定補子製度。補子就是一塊縫在胸前的布,上麵繡上各種花紋。公、侯、伯、附馬的補子繡麒麟白澤,官員是文禽武獸。一品文官繡仙鶴,二品是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以下是鷺鷥、黃鸝、藍雀等。武官一二品是獅子,三四品為虎豹,五品是熊,六七品是彪。

明朝的官階製官排序及待遇

指揮使司為明代地區軍事總機構,長官有都指揮使1人(正二品)、都指揮同知2人(從二品)、都指揮僉事4人(正三品),其屬有經曆司經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斷事司斷事(正六品)、副斷事(正七品)、吏目各1人。司獄司司獄(從九品),倉庫、草場、大使、副使各一人。行都指揮使司,設官與都指揮使司同。長官之中有一人統司事,稱掌印,簡稱都司,位次在布、按兩司之上。《明史?職官誌五》說:“都司掌一方之軍政,各率其衛所以隸於五府,而聽於兵部。”

衛指揮使司設官與京衛同。外衛皆統於都司及行都司。衛以下為千戶所,千戶所又轄百戶所。千戶所有正千戶1人(正五品),副千戶2人(從五品),鎮撫2人(從六品)。其屬吏目1人。千戶所轄百戶所10個,共有百戶10人(正六品),總旗20人,小旗100人。刑獄則歸鎮撫掌管。凡衛所皆隸於都司,而都司又分隸於五軍都督府。自衛所以下,其官兵多世襲,這是明代特殊製度之一。

都督府的都督名稱後來變為空頭的官階,而統兵之官則須別加總兵、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守備、把總等名目。《明史?職官誌五》:“總鎮一方者為鎮守,獨鎮一路者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為守備,與主將同守一城者為協守。又有提督、提調、巡視、備禦、領班、備倭等名。凡總兵、副總兵一職均須有公、侯、伯、都督爵銜者充任。其總兵掛印稱將軍者,雲南曰征南將軍,大同曰征西將軍,湖廣曰平蠻將軍,兩廣曰征蠻將軍……其在薊鎮、貴州、湖廣、四川及儹運淮安者,不得稱將軍掛印。宣德間,又設山西、陝西二總兵。嘉靖間,分設廣東、廣西、貴州、湖廣二總兵為四,改設福建、保定副總兵為總兵,又添設浙江總兵。萬曆間,又在臨洮、山海增設總兵。至明代末年,總兵官增置繁多,不可勝記。總兵在明代本為無品級之差委,至清代則為正二品的正規武職。

此外,還有軍民府、土州、土縣,其官員設置,與府、州、縣製相同。

據何先生介紹,掌管天津衛的最高官員就是天津衛指揮使,一位正三品的軍事長官。何教授說,明朝中央機構在初期設有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但這些基本上屬於榮譽稱號而非實授。處理具體政務的是中央設立的中書省,左右丞相總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事務。到1380年,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及丞相製,分中書省及丞相權力歸屬六部,由六部尚書(相當於各部的部長)直接對皇帝負責分理國家諸事。此外還設有具備司法功能的大理寺、相當於現在紀檢部門的都察院等一些職能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