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上,明朝在各省設立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各1人,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長官;提刑按察使1人,負責司法之事;而本省軍事防務的責任就落到了都指揮使肩上。可謂是三司權責分明。
衣:官員前胸成了“動物世界”
曆史上,衣服是最能顯示身份的東西。明代官服采用補子製度。所謂“補子”,就是一塊縫在胸前的布,上麵繡上各種花紋。公、侯、伯、駙馬的補子繡麒麟白澤,官員是文禽武獸。一品文官繡仙鶴,二品是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以下是鷺鷥、黃鸝、鵪鶉、練雀等。武官一二品是獅子,三四品為虎豹,五品是熊,六七品是彪。其可謂是“大小官員坐滿堂,珍禽異獸爬全身”。
食:縣官工資發大米
七品官因為官階低常被稱為芝麻官。據了解,明朝官員分為十八級,從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一直到從九品。明朝的縣官一般是七品官。
從待遇看,明朝官員的正式工資是曆史上最低的。七品知縣,每年的名義工資是90石大米(京官領到的俸祿經常是加工好的大米,根據加工好的白米每石160斤,明朝的一斤為590克的說法,一石白米為94.4公斤。),合現在月薪1840元人民幣(每斤米1.3元)。但那時發的是貨幣加實物工資,官員領回家的既有大米、布匹,也有銀子和鈔票。經過朝廷克扣,加上明朝貨幣大幅貶值。級別越高的官員,所受的折扣損失就越大。
住:級別高房子大
官員的級別不同,住房的等級也有差異。明朝對建築規定森嚴,據《明史•;輿服誌》記載:藩王稱府,官員稱宅,庶人稱家,住宅建造大小亦受限製。王侯、官員按等級造房,庶人隻能造“三間五架”之屋。比如明代的親王府,分為前後兩部分,前一部分有三重殿堂,後一部分有三重宮室,兩側還有跨院,布局像故宮,隻是規模要小得多。
行:騎馬坐轎各行其道
明朝初年,朱元璋規定,京官三品以上方許乘轎,在京四品以下和在外官員隻能騎馬,不許坐轎。官員的隨從也是多少有別,公爵10人,侯爵8人,伯爵6人,一品官至三品官6人,四品官至六品官4人,七品官至九品官2人。街市軍民、做買賣及乘坐驢馬行路者,遇見公侯、一品至四品官員過往,要立即下馬讓道;官員相遇,官階較低的官員要采用側立、回避等辦法讓道。
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禦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