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端午(2 / 3)

別過師長,赫林走到炊事班,在一片驚訝的目光中,用生硬的漢語說道:“請給我一個粽子。”

——————————————————————————

“再來一個粽子!”

黃啟忙不迭勸道:“陛下,吃多了積食,一個就夠了。”

小皇帝李玉澄嘟起了嘴。筷子一扔,伸手就往琉璃碗中抓去。

黃啟忙用袖子罩住了,沉下臉:“陛下,凡事過猶不及。就如這吃飯,有八分飽足矣,過則傷身。”

李玉澄對於這個像護崽的老母雞一般羅嗦又倔強的老頭毫無辦法,悻悻縮回手,哼了一聲:

“這粽子,聽說尋常人家都能吃幾個不重樣的,朕身為皇帝,難道還不如平頭小民?”指指碗中小巧如杏兒的胭脂米八寶粽,“這東西就是吃上十個八個又頂得什麼事!”

黃啟低頭看看比鴿子蛋大不了多少,用青竹葉包的粽子,想了想,又拿出一個。用浸了香露的絲帕擦擦手,仔細剝了,放在李玉澄麵前的碧玉碗裏。

“這真是最後一個了。上午李侍讀還要過來,陛下可別讓他久等。”

小皇帝含糊地應了聲,三下五除二將嘴巴塞得滿滿,跳下椅子,往禦書房跑去。身後傳來黃啟一如既往的嘮叨:

“慢點,慢點!陛下,吃完飯不能跑動!慢慢走,慢慢走……”

——————————————————————————

“陛下貴為天子,一舉一動不能失了氣度。”皇帝家的西賓到底不一樣,關鍵時刻壓得住場子。黃啟見李玉澄老老實實地點頭認錯,居然有了些嫉妒。

李毅將老總管一閃而逝的神色看在眼裏,笑了笑,合上《尚書》放到一旁。

“今日不上課了?”李玉澄到底是小孩子心性,和書本的距離隻是遠了十幾二十公分,笑容立刻掛在了臉上。

李毅又笑了笑,拿過另一冊書,翻開,道:“課,自然要上。陛下若不趁著親政前好好讀書,將來怎麼打理先帝傳下的大好江山。不過我們今日也應個景,來講講《楚辭》和屈子。”

“朕知道。那屈子,不就是故楚國的三閭大夫,作有《離騷》。這端午節就是因他而來。”

李毅讚歎一聲:“陛下果然是天縱其才。不錯,除了家家戶戶吃粽子,南方吳楚舊地還會賽龍舟,聽說江麵上百舸爭流,兩岸看客數萬,很是熱鬧。但春秋戰國之世,多少英雄豪傑,賢王名相,為何天下人偏偏記住了一個屈子?陛下可曾想過這一節?”

李玉澄老實地搖搖頭,見李毅笑吟吟地看著他,臉上一紅,想了一想,道:“依朕看來,屈子憂國而死隻是其一。三閭大夫文名盛極天下,記得的人自然多。”

李毅點點頭,又搖搖頭。

小皇帝糊塗了,有些被捉弄的感覺,沉下臉來:“朕說得到底對不對?怎的又是點頭,又是搖頭,先生意欲何為?”

李毅忙告罪行禮,完了,不緊不慢地又抽出一本書,攤開:

“陛下所說,不能算錯,亦非完全。屈子之死流傳千古,固然因其人負有盛名,比之尋常文臣武將更能為人所知。但陛下須知,世上之事不能僅看正麵,還要看看反麵。”

“反麵?”

“正是。請問陛下,可知屈子投江,所為何事?”

“故國殘破、禮儀淪喪、顛沛流離,楚王無力回天,群臣不務正業,周遭強敵環伺……”

李玉澄和他孿生姐姐一樣,是個極聰明的孩子。說到此處,恍然大悟,不由得以手扶額:

“先生可是想說,百姓紀念屈子,不僅因他於民有功,一代才子。更因為楚王無道,強秦暴虐,眾生敢怒不敢言,這才借著三閭大夫之名,明裏祭奠,實則……”

李毅撫掌而笑:“陛下資質聰穎,天下罕有!假以時日,古之明君不能及也!”

誇獎幾句,正色道:“陛下,為君者,當以懷王為鑒。親君子,遠小人,奸佞之徒更是不能容其廁身朝堂。初時,三閭大夫挽狂瀾於既倒,將楚國上下整治得隱然有中興之勢。奈何政明則君清,君清則無小人容身之地。屈子為人方正,凡於國有利,不憚眾口鑠金,必行之。久而久之,與朝中的昏聵奸諛勢同水火。此時,為君者若能有所取舍,逐小人而委君子以重任,則盛世可期。懷王反其道而行,遠君子而親小人,庶幾亡國,留下千古罵名。端午之節,小民無知,但求熱鬧喜慶。為君者不可不察究其中深意。”

李玉澄聽得連連點頭,道:“先生妙解春秋,朕理會得!依先生所見,何人可稱之為君子,何為小人?”

李毅見火候已到,指著剛才攤開的那本《史記》,道:“朝堂之君子,與儒家之君子,大同小異。相同者,以天下為己任,上振朝綱,下撫黎民;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與奸佞同流。相異者,朝堂之君子行大事不懼小虧,但能有利於千秋大業,雖一時為人詬病亦無所懼。不屈不折,不計個人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