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官場(2 / 3)

李毅畢竟年輕,對於白子暉的回答不是很相信,卻也沒往心裏去。點點頭,道:“我想也是。我朝一向重農,輕傜薄賦,農家生活理當富足。就算有人想強買,他們不賣便是。想必失地之人本已窮苦。得了這點錢,好好做個佃戶,倒也是個活法。”

張、董兩位仆射幹咳一聲,臉上難得泛起了紅暈。白子暉則是一口氣差點換不上,當場便要絕倒。

公子哥啊,這就是公子哥啊!朝廷是輕傜薄賦,可下麵的官吏一層層加碼之後,農民辛苦一年,能有四五成的收獲歸自己就是謝天謝地了。富足?靠著三四畝地能富足?也隻有李毅這種天生的貴公子能說得出口。

至於買賣自由的高論,若不是知道這位晉王世子眼高手低,說話不著邊際,在座的高官們肯定會以為是在拐著彎罵他們。不賣?容易。隻要哪個高官說一聲,當地衙門羅織個罪名將釘子戶關進去,生殺予奪盡在掌握。且不說中書省這些大員們自己的家族名下增加了多少土地,僅“打招呼”這一項上拿的好處,平攤到每個人頭上就足有千兩黃金,珍奇古玩更是不計其數。

左仆射董尚華總算行事謹慎,盤算了一下,覺得還是不要把話說死,給自己留條退路:

“唉,這農人失地之事,雖說一州之地也發生不了一兩件,畢竟也鬧得人心惶惶。”董仆射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若是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說朝廷不體恤民眾,不知會生出什麼事端來。此事不宜張揚。那些沒了田的農人遷到別處,再給他們些土地就是。”

一旁的張仆射暗叫一聲高明。那番話不但先把將來有可能上表實奏的官員擠兌成“別有用心”,還在輕描淡寫之餘提出了解決方法。先不說方法是否可行,至少聽起來這還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隻需在座諸位張張嘴,點個頭,便能揭過了。不愧是兩朝老臣,說話真是滴水不漏。

果然,李毅接著話茬問道:“依董大人所見,隻需將他們遷走便可?這倒也說得過去。隻要能墾出荒地來,朝廷收上來的稅賦也能增加。”

“嗯,雖說如此,給破產之人荒地未免於心不忍。這些農人也沒儲蓄,隻怕等不及墾荒。”

“哦?難道還有現成的土地能分給他們?”李毅的胃口被吊起來了。大夏人口雖然比先帝登基之初減了不少,也有近兩萬萬之數。若不是人多地少,兼並之事在地方上就能解決了,也傳不到中書省來。

“土地嘛,自然是有的,而且是耕過的熟地。”董尚華不緊不慢地說道,“之前蘇合人侵擾我朝幾十年,弄得邊境十室九空,農田自然也拋荒了。但現在我大夏官軍不僅守土有餘,還進占關外數百裏,收複失地。若是遷些人去屯邊,充實國土,不啻又多了一支大軍。將來鎮邊官兵的糧餉、征丁,盡可就地解決。”

這倒實實在在是個好辦法!眾人眼睛一亮,沒想到這個整天哼哼唧唧搗糨糊的糟老頭也能有神來之筆。在邊境局勢扭轉的現在,屯墾不失為增強邊防,振興經濟的一石二鳥。順便還能塞些不說朝廷好話的小老百姓。

右仆射張瑾第一個附和。

“董大人此策想必已在心中盤桓許久了吧?當真妙計!如此憂國憂民,為君分憂,實乃人臣楷模!”

漢製,左仆射有權糾彈百官,地位高於右仆射。但在夏製中,兩者不分軒輊。張瑾這番馬屁拍得實在肉麻,饒是在座都是麵皮比城牆厚的官油子,也覺得有些過分,都暗暗皺起了眉頭。

董尚華撚須微笑。他隻有五十七歲,這個位子再坐上十年都不成問題,能將基礎打紮實些自然沒什麼壞處。

李毅想了想,沒發現董尚華提出的屯邊政策有什麼不妥。便當場拍了板。

“董大人所獻之策便轉尚書省吧,盡快推行下去。另外,”他有意頓了頓,見眾人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這才繼續說道,“今上天縱奇才,對政務頗有見解。董大人明日有空,不如一同進宮麵聖,讓陛下也了解些大夏近況。”

眾官心中大震,不由得重新審視這個年輕的權貴。李毅顯然已經不滿足於借著晉王名頭換取百官的敷衍,開始實實在在經營自己的政治資本了。雖然左右仆射本身就有隨時進宮向皇帝彙報的資格,但李毅剛才的一番話顯然有弦外之音。

“我怎麼忘了,他是皇帝家的西賓,今上的第一個幕臣啊!”董尚華渾濁的眯縫眼閃過一道精光。

張瑾是打定主意要在右仆射的位子上再賴十年的,此時更是懊悔不迭:“大家夥隻記著皇上年紀小,不懂事,沒想過把政事也讓皇上知道一些,顯得我們做人臣的挺賣力。要是照李毅那小子所說,皇上聰明著呢,不趁現在巴結上,過個幾年肯定會被小皇帝提拔的親信頂替了。嗯……更可能是晉王家小子的親信……”

各人有各人的念頭,一時間,氣氛竟緊繃起來,顯得有些尷尬。

白子暉這個戶部尚書因為最近一連串的經濟事故被推在風口浪尖上,早就被朝中上下認定失勢隻是個把月的事,弄得他現在見了人都沒底氣打招呼。原本屯邊這麼大的事,少不了人口、土地、稅賦方麵的細節彙報,就算麵聖也得他這個戶部尚書跟著的。可李毅沒提,他更不敢自告奮勇去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