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山洪的終點(1 / 3)

黃楊那邊的戰鬥隻比一師晚了幾分鍾結束。兩支部隊因為主官性格不同而打出了頗值得玩味的戰例。李鐵膽一連數場硬戰,拚實力拚到極限,靠著大量殺傷敵人使之崩潰。細算下來,如果加上驅趕敗兵自相殘殺的數目,這一萬人在兩個小時的戰鬥裏取得了殺敵一萬三的驚人戰績。

而黃楊討巧得多。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鑽空子。先是從阻截中溜了過去,肆無忌憚踏了敵人大營。在一師頂上後,又看準時機橫掃敵人後軍。

當那些令人膽寒的槍騎兵出現在眼前時,一直沒撈到正麵交鋒機會的蘇合人竟然有些高興。仗打到這個份上,傻子都看得出來大營裏的本隊是強弩之末,真正的生力軍是這一萬三千人。戰爭輸了沒關係。草原上你來我往打了幾千年,隻要人沒死絕,就有東山再起的一天。勝利,當敵人出現在麵前時,一個勇士第一反應必須是對這場戰鬥獲勝的渴求。

如果指揮後軍的兩個萬夫長有那麼一點戰略頭腦,在整體敗局已定,敵人達成戰略目標不可避免,而且敵我戰損比極端到不像話的情況下,最佳選擇是果斷撤離。將一支軍隊投入到眼前對敵人難以造成較大損傷的戰鬥,或者留作未來的戰略反擊部隊?後一種看似屈辱的選擇才是一名將軍應有的思考高度。

習慣是一種很可怕的東西。因為文化習俗而形成的作戰思維想要有所改變,很難。兩個萬夫長也不例外。退一萬步說,即便他們倆人腦筋轉過彎來了,回到部族裏也是受人唾棄的膽小鬼。蘇合人崇尚的是戰鬥至死的勇士。這倒也不難理解。在嚴苛的生存環境中隻有不斷抗爭到底才有活下去的希望,稍微一點鬆懈就有可能意味著整個民族的滅亡。

但這隻是一種行為模式,而不是百試不爽的規律。更重要的是,因人類活動而產生的規律、準則隻具備有限的普適性。對象、空間或時間的跨度、隨機變量,其中某個重要因素的變化就能讓結果麵目全非。

蘇合人遇上李雪鱗就是這種情況。雖然雙方裝備都在同一水平上,但國防軍的作戰理論和他們的相比,大致就是金茂大廈和911後雙子樓的區別,差了有八十多層。直接後果便是蘇合人長久以來的思維定勢被瓦解了,一場又一場看不懂的戰爭葬送了全族一半以上的人口。這次也不例外。

黃楊的橫向穿插對於蘇合人來說絕對是個新鮮事物。以騎射為主的遊牧民都喜歡留出足夠寬敞的戰場空間,進退才能自如。最關鍵的是不能讓敵人輕易抓到軟肋。像這種橫插一刀擋在衝刺中的騎兵麵前,轉個身就開始迎頭反衝鋒的戰術隻有瘋子才會用。一來是將側麵暴露給對方,這和尋死無異。二是從穿插到轉向,騎兵損失了不少速度,延長了在同一區域的滯留時間,很容易被遠程武器覆蓋。

第二點因為光線仍然昏暗而自動解決了。至於第一點,對訓練有素的軍隊來說屬於有驚無險。二師在迂回過程中將所有騎槍都集中到了隊伍左側,到達位置後聽著號令齊齊轉身,四千杆騎槍組成了戰場上最後一個死亡矩陣,迎麵對準蘇合人。

相比李鐵膽那邊最後以密集的箭雨解決問題,二師收尾的一戰可華麗得多了。四千槍騎兵分三波投入,對蘇合人開始收縮的正麵形成浪湧。騎槍的消耗所造成的傷亡非常容易統計,基本維持著嚴格的一點二比一。四千杆槍,意味著三千多個蘇合士兵在戰馬交錯而過時身上少了些血肉,多出些異物,從馬上栽下來。

如果蘇合人收縮的不止是正麵,後麵那些間隔數十上百米的小集團也能湊到一起,黃楊至少不可能在打掉前鋒後能像洪水衝垮沙壩一樣長驅直入,將他們上窄下寬,類似於梯形的分布切掉一個長方形的空白。當然,看問題有消極和積極兩種角度。幸存的那位萬夫長顯然是個積極派。

“天哪,幸虧沒聚到一起,敵軍掃不到我們。”直到二師全部破陣,目瞪口呆的萬夫長這才察覺到自己竟然在慶幸。

五分鍾裏報銷三千人,單看數量還算可以接受,但是結合時間,絕大多數指揮官都會被近似於屠殺的場麵擊垮信心。但黃楊部衝鋒時的正麵寬度隻和那個梯形的短邊相當,並不是因為來不及展開。李雪鱗給的命令是擊潰。以蘇合人慣常的表現來看,隻要還有退路,傷亡超過三成就會崩潰,超過四成連神仙都救不回來。從這點上來說大家已經超額完成了任務。

對於訓練周期長、兵源有限的國防軍來說,一個士兵的價值遠不止他在戰場上的表現。雖然李雪鱗一直走精兵政策,但從上到下都知道,隻要條件允許立刻就是大擴軍。現在的將軍們都是從普通士兵走過來,現在的普通士兵也有可能是未來的將軍。

在短時間內集中優勢兵力,以最小代價給敵人以最大殺傷,這是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麵上都通行的一條原則。黃楊從進入戰場開始就鑽空子,此時將留存起來的實力最大限度集中,給了敵人傾力一擊。

蘇合萬夫長明白自己無法指揮這些不成建製的部隊做出迂回包抄這種最簡單的戰術動作。敵人五分鍾消滅三千多人,要是再來一兩個五分鍾,這邊還有剩嗎?

在看不到勝利希望時,蘇合人表現得並不比他們鄙視的其他民族更強。隻比李鐵膽那邊早了幾分鍾,蘇合人最有戰鬥力的一部炸開了。九千餘人向著不同方向沒命地逃,在霞光初期的天空下畫出一個標準的扇形,顯得蔚為壯觀。要是不知內情的人,看這情況還以為是蘇合人在乘勝追擊看不見的敵人。

一些國防軍士兵出於習慣追出幾步,回頭一看,大部隊竟然都留在原地。師長沒下命令,幾位旅團長這次也沒有發揮“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