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淩嘴上客氣,但表情的細微變化卻沒逃過李毅的眼睛。陸尚書嘴上說著漂亮話,心裏憋著的那口氣可是兩年裏片刻未消。潛台詞裏分明在說:要是當初他領軍,至少打不出這種大敗仗。一口氣就丟了近二十萬大軍。
其實那場敗仗從結果上說幾乎是必然的。有準備對無準備、以逸待勞對勞師遠征、騎兵對步兵,不出意外的話可以肯定蘇合人會贏。晉王能守住燕州已經算是個奇跡了。
事情壞就壞在晉王的好麵子上。他許多年沒帶兵打過仗,當時的局麵又絕不容許失敗。為了讓這場敗仗顯得是老天不長眼,晉王在送回朝中的戰報上將蘇合人那支藏在冰雪下的伏兵描述成了因為迷路,誤打誤撞進戰場的增援部隊。其他的地方也做了不少修飾。這份整容過的折子倒也瞞過了一時,但時間長了,事情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麵,晉王此舉就是白白將小辮子送到別人手裏。
若是按照晉王的想法,扳回一局後再回朝,這事也不會有人追究。反正結果好,一切都好。可半路殺出個李雪鱗,單獨就將蘇合人收拾了,夏軍充其量也就守了幾個關卡。無論戰功還是重要性都沒得比。為了給朝中一個交代,性格嚴謹的晉王甚至默許了部下向李雪鱗買人頭的舉動,以便在功勞簿上多添幾萬個斬獲。
夏軍內部其實也有山頭。禁軍和地方上的鄉勇就是兩個係統。而禁軍內部同樣有派係存在。在晉王率大軍北征吃了敗仗後,因為長期駐守加上補充新兵,山頭也有了些變化,同時更加鮮明了。駐紮在前線的部隊見識過蘇合人恐怖的戰鬥力和李雪鱗更恐怖的職業軍隊,變得更為團結也更為務實。而留守京城與幾個副都的禁軍卻在指摘戰事的過程中自我意識膨脹了不少。再加上兵部的相對獨立、晉王的鞭長莫及,以及李毅在朝中勢力的急速擴張,陸淩和晉王隱然成為不公開的兩派領袖人物。
李毅正是看準了這點,才勸導中有刺激,想將陸淩拉向自己的陣營。從兵部尚書平時言行中,李毅抓住了隻鱗片爪的一些東西,看出他對現今軍中勢力分布的不滿。
“陸大人過謙了。其實在下隻是替陸大人覺得有些可惜。”
“可惜?有什麼可惜的?”
“陸大人可知大夏西麵情勢如何?”
“烏斯藏的話,他們讚普和活佛已經打得差不多了。這活佛最後關頭極有可能自甘隴或蜀中兩路逃到我大夏境內。還有波斯。聽說已頂住了蘇合人的步步緊逼,暫時應不足為患。”
如果說李毅有過感謝李雪鱗的時刻,多半也就在這兩三分鍾裏。他頭一次主動借用了李雪鱗所列舉的一些東西。那還是在他們頭一次見麵,在小酒樓中密談的軍國大事。
一起看文學網首發,請支持正版閱讀,支持作者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