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易水(一)(1 / 2)

易水河畔,晉軍中軍大帳內,剛剛登上晉王之位不久的李存勖獨自一人坐在帳內,雙目死死盯著案上的地圖。帳外不斷傳來士兵因傷痛而發出的呻吟,擾得李存勖心煩意亂。而讓他更心煩的是大軍已經在易水畔和劉仁恭的部隊交戰多次,仍不能突破其部將王鄶郎布下的防線,易水仍牢牢的掌握在燕軍手中。晉軍的傷亡不斷增加,自己號稱十萬大軍,竟然被王鄶郎不足五萬的兵力,拖在此處。

原本李存勖借著劉仁恭自稱燕王之際,宣稱代朝廷伐之,發兵進攻,實則是為完成乃父遺願。初時,李存勖攜主動之勢,恒州、定州一路所向披靡,燕軍一見晉軍大旗,無不棄戰而逃。晉軍極為順利的占領恒定兩州,而接近河南道的魏、博等州府無不竟相投誠,宣布臣服。

這一切都讓這個年輕的晉王千歲從心裏瞧不起與他交戰的燕軍,然而,就是這支戰力被他低估的軍隊,將他死死拖在了易水河畔。使得李存勖迅速平定幽州,再調頭吞下滄州的預想瀕於破滅。這種寸步難進的狀況,使得這支晉軍陷入異常危險的處境之中。原本一路順利,晉軍迅速逼近幽州城下的話,鎮守滄州的劉仁恭之子劉守文必定要回軍北上,以救幽州之急,而李存勖則完全有把握同時對付幽、倉兩地的燕軍。雖說幽州之兵素有悍勇之名,但他更相信自己手下的鴉兵兒郎不弱於幽州兵。

可如今的情勢卻令李存勖心中深為不安,劉守文在滄州的兵力不斷往景城調動,很明顯的朝瀛洲調動。雖然李存勖早已派了孟知祥、安福遷兩員大將分守莫州、瀛洲,但劉守文如若真的攻入瀛洲,到時早先歸順的冀州、德州說不定會重新倒向劉仁恭一方,而這兩州在幽州軍的兵威之下倒戈,產生的連鎖效應,將使貝、魏、博等州歸順自己一般竟相重新投回幽州。那時的晉軍,要麼倉惶退回蔚州,無功而返,要麼被倉、幽兩州兵力南北夾擊,困死在易水河畔。而李存勖自己剛剛建立的威名,便會隨著易水悄然東逝而去。李存勖一想到這個結局,眉頭突然跳了一下,這兩個結局顯然都不是他想要的。

李存勖眼光移向了地圖上的黃河南岸,提筆在地圖上的陽武、滑州、範縣、濟州上畫圈標記。另一個令他頭疼的問題從地圖上被他標出來。據魏州眼線傳來的消息,原本要裁撤、降級以及隨李軒回關中的唐軍,突然在以上四地迅速集結,擺出一副要渡河北上的樣子。可此時新消息傳來,唐軍卻像是沒有要渡河的打算,集結、駐紮、操練,僅此而已。若是唐軍也要來征伐幽州,大可以大搖大擺的渡河,進入魏州,自己還真沒什麼好借口阻攔,畢竟人家的名實俱全的大唐官軍。可這唐軍卻偏偏做出隔河觀望的樣子,讓人摸不清他的真實意圖。

若是唐軍要趁晉燕交戰之際,過來撿些順手便宜,這李存勖也和部將、軍中謀士商討過。可諸人都共同認為李軒沒有必要這麼做,即使李存勖自己也不相信,李軒會對他這個兄弟打什麼歪主意。畢竟此時李軒仍是唐軍的最高統帥,沒有他的同意,唐軍是不可能做出這樣的部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