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潰逃的燕軍終於在魯城和援軍會合,稍稍站穩了腳跟,反過頭來還與唐晉兩軍打了個平手,雙方又這麼僵持在魯城。反倒是易州傳來好消息,郭崇韜指揮的晉軍,終於大破敵軍,順利進入易州,正揮軍繼續北上,進攻範陽。
北方的晚春在不知不覺中逐漸逝去,逐漸進入了初夏,天也開始燥熱起來,剛大戰一陣的將士歸營後,淘上半瓢水,喝一口,其餘的從頭淋到尾,先暢快一番。
“娘的,這鬼天氣,熱得可真快。這鬼燕軍,也確實夠悍的。”一名軍士低吼著咒罵道,原本被他們一路追著跑的燕軍,突然又似重生般,敢給唐晉大軍對戰。
李軒從他身旁經過,笑著拍拍他的肩頭:“天氣雖熱,但這種淋法不可取嗬,別著涼了啊。”
軍士慌忙致敬,張了張嘴,心裏暖暖的,一時不知該說什麼。
每日的交戰都在上演,雙方互有傷亡,前進的阻力,似乎遠遠大於唐晉兩軍的估計。敵我雙方大軍膠著在一起,戰場上不斷有人倒下,血腥的風在微熱的空氣中彌漫著。
李軒聽得戰場上傳回的戰報,不禁眉頭大皺,內心卻感歎,不愧是北方最強悍的兩支軍事力量,晉軍和燕軍,雙方誰也不讓誰,拚死爭奪著每一寸土地。
李軒正考慮著是否應該派上玄幽軍團了,玄幽軍團極適合這種闊地野戰,一旦派上戰場,肯定是能將局麵推向有利於友軍的一麵,但也會把敵軍逼回城內,憑著高強死守,這反而不符合一開始和李存勖定下的在城外交戰中摧毀燕軍有生力量的設想。
坐在他身旁的李存勖也憂心忡忡的看著李軒,如此僵持下去,就看雙方誰先撐不住,率先崩潰了。
正在李軒猶豫不決之時,斥候再次奔入營中,稟報戰局新變化。正當雙方交戰之時,戰場外來了令一支軍隊,高豎唐字大旗,已經和晉軍將燕軍層層包圍在核心。
聽聞此報,李軒興奮至極,長身而起:“快,隨本王前去看看,到底是我大唐哪路大軍到了。”
戰場上,被圍困的燕軍在兩麵夾擊之下,紛紛潰敗,無數燕軍士兵倒在了敵軍士兵的長戟之下。
戰局由於這支唐軍的加入而發生了奇妙的變化,這倒是讓李軒與李存勖喜出望外,更是始料未及的。
李軒等人抵達戰況甚烈的戰場,隻見一黑衣黑甲將領策馬朝他奔來,人未至聲已先達:“殿下,末將來遲了。”
李軒大喜,原來是王之博。
王之博馳至李軒之前,翻身下馬,行禮道:“末將拜見殿下,末將未經殿下之令,私入戰場,請殿下責罰。”
“那本王就真的責罰了你咯。”李軒笑著扶起王之博。
王之博聞言微微一愣,旋即咧嘴而笑。
李軒見他這幅神態,不禁好笑:“將軍之軍猶如天兵降臨,助我擊潰勁敵,本王又何能責罰將軍呢。”
“嘿,殿下,我們總算是追上你了。”王之博眼角眺了一下站在李軒身旁的李存勖,嗡聲道:“這一路可受盡窩囊氣了,那些地方軍極不配合我官軍行進,處處阻攔。要不是殿下你有令在先,我就先拿那幫王八開刀,一路屠過來得了。”
李軒微笑著扭頭看著李存勖,看得他一臉的不自在。
“嗯,本王知曉了。”李軒對王之博問道:“怎麼才你來到,劉帥呢?”李軒想起劉鄩。
“劉帥命我先行,他們隨後便到。”想起即將到來的五萬大軍,王之博連說話都有底氣多了。
魯城外的大戰以王之博的突然插入而使燕軍大敗終結,劉守文與孫鶴再次棄城北逃。
劉鄩所領唐軍終於來到,王彥章、霍彥威、宋威也在其中,與李軒相見甚歡。唐晉兩軍合兵七萬餘,聲勢浩蕩,一路披靡,直接抵達幽州會昌城下。
雅王李軒、晉王李存勖率七萬大軍進兵幽州,先鋒官王之博率三千鐵騎兵臨會昌城下。會昌守將名曰劉士溫,是個文弱書生,不曾見過什麼陣勢,在城頭一看,是嚇得不知所措。王之博對城上喊道:“城中守將聽著,我乃雅王麾下先鋒官王之博是也,傳雅王口諭,獻城歸順者可保官祿!”
劉士溫再看左右偏將,沒一人敢吱聲。劉士溫無奈言道:“人言雅王乃是為國討賊,與我等無關,固守隻能傷及百姓,傳令開城納降。”左右副將一聽正盼著開城投降,立刻命人大開會昌城門。劉士溫帥會昌大小官吏出城獻降,王之博翻身下馬授降,劉士溫慚愧言道:“會昌劉知溫特來向雅王千歲獻城歸順。”
王之博言道:“劉大人能念百姓戰火之苦,擇明主而侍,真可謂俊傑也。”劉士溫邀王之博及其左右人等入城,共迎雅王兵馬。
劉士溫舉城歸順,李軒與李存勖七萬兵馬大軍浩浩蕩蕩來至會昌,劉士溫與王之博出城來迎,劉士溫趕忙上前伏地而拜:“會昌縣劉士溫拜見雅王千歲,千歲,千千歲!晉王千歲,千歲,千千歲!”李軒將劉士溫扶起道:“劉大人能深明大義,仍為會昌縣丞,本王此番北上,一乃為國除賊,二乃為叔父複仇,與百姓無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