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預料的沒有錯,徐國與鍾吾國的國君並沒有將掩餘和燭庸交給吳國使者,他們偷偷的將掩餘和燭庸護送到了楚國,將他們交給了楚昭王。
吳國是楚國的威脅。敵人的敵人就是已方的朋友。因此,楚昭王隆重接待了掩餘和燭庸,並且,他還將楚國的一座大城‘舒城’,讓他們在那裏招兵買馬,訓練士兵,來時讓他們攻打吳國。
得到消息後的闔閭大為震怒。可是如此,他也有了攻打楚國的決心與借口。
接著,闔閭拜孫武為大將,命他率領一支精兵猛將滅了徐國,與鍾吾國,並攻打楚國。
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他們的搭檔是當時最強大的組合體。智勇超群,謀略過人,他們更有一支軍紀嚴明的強悍大軍。
這樣的軍隊可謂勢不可擋,所向披靡。很快,徐國就被他們滅掉;接著,鍾吾國也被他們快速鏟除;接著,他們又突然調轉鋒芒,進入楚國,並迅速的席卷了舒城。長劍落下,掩餘和燭庸毫無還手之力,他們在舒城當場就被伍子胥他們斬首了。
隱如九地之下,動如九天之上,乘風破浪,勢如破竹。孫武他們如此迅速利落的接連鏟除兩個國家,一座大城,這讓吳王闔閭大為震撼驚訝,這讓楚國方麵驚恐萬分。
頓時,吳王闔閭下令,命孫武他們率領大軍直驅長入,進而攻打楚國都城。楚國方麵卻是非常緊張,楚昭王迅速召集大軍守護楚國王城,並令全國大軍阻擊孫武他們的進攻。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武與伍子胥並沒有聽從闔閭的命令,他們在放出消息準備猛烈進攻楚國都城時,卻悄悄的秘密撤退,回到吳國邊境了。
孫武給闔閭回複的解釋是:“將士一路已奔波勞累,不可繼續猛用。”
知難而退,避其鋒芒是非常重要的。畢竟,當時的楚國是一個兵多將廣的大國,在楚國境內早已布置了層層防線,假如孫武他們冒險前進,肯定會深陷其中,漸漸被蠶食鯨吞的風險。因此,他們在灑下了一個騙局後,悄悄的回到吳國境內了。
但是,在一個騙局之後,卻又出現了一個詭計!雖說看起來好像不相連,但是它卻是一環套一環。
孫武向闔閭回複了撤退的解釋。同時,伍子胥也向闔閭回複了另一層解釋:“凡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軍隊,一定要適當的作戰與休整。當年晉悼公大敗楚軍,就是善於以逸待勞。現在楚國的官僚都是一些貪婪昏庸之輩,並沒有多大的謀略。但是楚國地大物博,兵多將廣,還有眾多的盟友與附屬國。肯請大王將軍隊分為三個師,輪流去襲擾他們。我軍出動一個師,楚軍必然全軍迎戰;楚軍一出動,我軍就退回來;楚軍一回去,我軍又派出一個師前去襲擾。如此,虛虛實實,待楚軍麻木與疲憊不堪時,我們將全軍突襲楚國……如此,大王的軍隊必將大勝!”
闔閭在王宮首先得到孫武的回複後,他頓時有些氣憤。可是接著當他得到了伍子胥的回複後,頓時他又轉為了高興。
每個人都會這樣的心思,當他接連獲得幾個勝利後,他的野心很快就會變得膨脹,接下來他就希望得到更多更大的勝利。闔閭其實也知道,讓孫武他們攻打楚國都城是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希望。畢竟,論國家之間的整體實力與影響力,吳國還是要比楚國弱很多。雖然戰爭會出現許多的偶然與奇跡。
闔閭同意了伍子胥向他提出的建議,他也認為這是最佳的一個攻防方案。
有些戰爭需要速戰速決,但是有些戰爭卻是在沉悶的對峙中,一點一點的消耗對方的實力,一虛一實中擾亂敵方的謀略。
接下來的戰鬥,仿佛一直主導在孫武他們的手中。他們把軍隊分為了三個師,不停的輪番襲擾楚國邊境,讓楚國軍隊疲憊不堪,甚是苦惱。
可是,當楚國軍隊又憤怒又麻木的時候,吳國軍隊突然卻是發動了真正猛烈的大進攻。
吳國大軍千軍萬馬突然殺入,殺氣騰騰。可是楚國邊境的軍隊卻根本不當它是一回事,有一些楚國將士也懶得去抵抗,有些士兵們還在笑嗬嗬的數著吳國士兵靠近的步數……
兵不厭詐,戰爭是很殘酷無情的。早已習慣‘狼來了’的楚國士兵們,在他們笑嗬嗬之後,他們的腦袋卻突然已遠離了他們的脖子,他們的那個‘啊’字也消失在了急速前進的馬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