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聖,複道濁如賢。
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摘自李白《月下獨酌二》
……
許多不熟悉李樽的人,認為他是一代品酒大師,因為無論是古今譽滿天下的白酒,還是西洋獨特韻味紅酒,乃至精心調製的雞尾酒,他都能夠輕易品出年份,出產地,及酒的品質和優劣。可以說,在酒這門文化中,他自譽隻比一代酒仙李白,略差一點。
至於熟悉李樽的人,都會親昵的稱他一聲“酒鬼”,因為無論什麼時候見到這家夥都是醉醺醺的,滿身酒氣,手中始終提著一個古董酒葫蘆,與人說話,都會時不時喝上一口,典型的整日都泡在酒裏。
有人說,李樽是酒中大師;也有人說,李樽喝過的酒,比別人喝過的水還多;還有人說,李樽如果不戒酒,再繼續喝下去的話,鐵定要醉死在酒中。
不錯,這就是醫生說的。
就在今天早上起床,李樽感覺身體十分不適,於是便到醫院檢查身體,當檢查結果出來之後,李樽被醫生告之,他因常年飲酒,已經進入胃癌晚期,如若再繼續飲酒,命不過一年。
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喝酒。
李樽完全無視醫生的忠告,依然與美酒為伴,歲不過三十的他,就算要死也要幸福的被美酒給泡死。
朋友們都奉勸李樽不要再喝,可他依然不聞不問,忘記所有煩惱,變賣所有家產,拋棄一切,走遍祖國的大好河山,在餘下的人生中享受生活和美酒。
今日,李樽抵達西安市。
古都西安,曆史悠久,盛唐時期,酒仙李白就曾經在此地名噪天下。
李樽最仰慕李白,自比酒仙略差一點,在人生最後階段,他自然要好好看一眼,當年酒仙生活過的地方,品味當年這盛世之下的浮華。
自然,少不了酒。
西鳳酒古稱“秦酒”、“柳林酒”。為華夏四大名酒之一,產於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柳林鎮,始於殷商,盛於唐宋,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有蘇軾詠酒等諸多典故,文化燦爛。
西鳳酒清而不淡,濃而不豔,集清香、濃香之優點融於一體。被酒界權威譽為“酸、甜、苦、辣、香五味協調俱全,均不出頭”的獨特特點。
李樽自然不會放過這等好酒,更何況西鳳酒原本就是李樽喜愛的杯中之物之一,自然欣喜的找了家老店,點上兩三個小菜,細細品味起來。
酒文化,早以根深蒂固華夏大國的每一個人心中,品酒之餘,李樽亦結識幾位地地道道的西北漢子,幾番推杯換盞之後,李樽很快就與西北漢子們打成一片。
不過,麵對常年泡在酒中的李樽,這些同樣也喜好杯中之物,且酒量不俗的西北漢子,自然也要甘拜下風,最終還是無法避免,被李樽一個個灌倒在桌子下麵。
“餓賊,你的酒量也忒好了,餓認慫。”西北大漢們醉醺醺道:“不過,光是喝敗餓們這不算本事,有本事你去喝三斤倒,如果你喝了三斤倒還不醉,餓就服你。”
三斤倒?這是什麼酒?怎麼從來沒有聽說過?
說到酒,也有七八分醉意的李樽,頓時再次來了精神,眼一瞪,就急急忙忙詢問,從醉酒的西北大漢口中,含含糊糊的得到一個地址。
正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知道哪裏有好酒,如果不喝到嘴裏,李樽肚子裏的酒蟲鐵定要全都饞死。
擇日不如撞日,也不管外麵夜色已晚,結了賬,李樽就要打車朝西北大漢說的地方趕去。
可是連續攔下幾輛的士,幾位老師傅都表示沒有聽說過那個地方,李樽頓時急的滿頭都是大汗,折回再找那西北大漢,可是對方已經徹底醉的不省人事,隻是一口咬定有這地方。
越是這樣越讓李樽急的滿頭大汗,隻能再次下去攔車,又是接連詢問十幾輛老師傅後,終於有一個老師傅,滿臉怪異的詢問:“你確定要去這地方?”
李樽雙眼一亮,連連點頭:“是是是,老師傅您知道這地方嗎?”
老師傅答道:“這些年兒來,城市發展的越來越好,老城一片片改建,許多娃兒都不知道以前的老西安是啥子樣,隻有餓這樣的地地道道老人,才差不多知道這地。”
李樽二話不說,拉開的士車門,鑽進去便道:“麻煩老師傅,咱現在就去這地。”
老師傅有些猶豫不決:“餓不是不想載你去,隻是那地兒太遠,走的又是秦嶺山路。要知道,晚上的秦嶺山路很難走,黑燈瞎火,很不安全。而且那地方邪乎的很,餓覺得……”
李樽酒醉心不迷,趕緊打斷老師傅的話,問:“老師傅,你給個數吧。”
老師傅也不含糊:“好嘞,既然你這娃兒爽快,這大半夜的,餓就載你一趟。餓也不糟怪(騙你),你看著打表,數著公裏數,一來一回,保證公道。”
李樽爽快的應下,示意老師傅一定要找準地頭。
路途中,李樽發現老師傅果然也是地地道道的西北漢子,有著西北人的豪爽,很是健談,自然也喜好這杯中之物。可惜生活所迫,他大半夜都要開的士,以至於這杯中之物,隻能幹瞪著眼,李樽時不時的喝上一兩口,他瞄到後都要咽口水。
小命重要,別看李樽好酒,他絕對不會慫恿別人酒駕,這是最基本的酒品,所以李樽到現在都不準備考駕照。
故,李樽為了彌補好酒的老師傅,當即應承以後有機會,一定請老師傅喝上一兩杯。
老師傅喜歡李樽這樣的爽快勁,車開的更加賣力,並一路順順利利的載到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