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
長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渭河平原南緣,秦嶺北麓。區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貌多樣,山,川,塬皆俱,乃是一座著名的國都之城。
從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武王遷都鎬京開始,一直到到公元10世紀左右,先後有13個朝代或政權在長安建都及建立政權,曆時1100餘年,長安作為中國政權曆上定都時最長的城市,甚至享有“千古一都”的美稱。
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新生的大漢朝,經過君臣的共同商議,最終決定在原秦朝都城鹹陽的廢墟上建立新都,於是漢高帝劉邦置長安縣,兩年後的七年,重現規模的長安城大致定型,高帝遂定都於此。
漢長安是在秦鹹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史記》:“漢長安,秦鹹陽也”。張衡《西京賦》雲,長安“乃覽秦製,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鹹陽,因以漢都。”
秦朝憑借關中之利,最終滅六國奪取天下,結束了數百年群雄爭霸的局麵。西楚霸王項羽一把烈火,卻幾乎將鹹陽城曆代秦王造成的所有宮殿燒成灰燼。高祖劉邦於是在秦興樂宮的基礎上改建長樂宮,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作為自己的皇家庭院。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曾改長安為常安。地皇四年(公元23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在混亂中被商人杜吳所殺,宣告新朝的滅亡。
雖然綠林軍與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但缺乏嚴明的紀律的他們,同樣的又是一把火,頓時將長安燒成灰燼,比項羽霸王那次燒地更加徹底。
光武帝劉秀平定天下,光複大漢朝後,因見長安已毀,同時又為了鞏固政權,壓製關東眾豪強,防止其實力過度膨脹的原因,於是棄長安而定都雒陽。
風水輪流轉,一百六十多年後,董卓又用一把熊熊烈火,焚燒雒陽,然後帶著少年天子獻帝和朝廷文武百官,跑回了長安。
不過,這次因為夜羽和同門師兄搶救得時的原因,雒陽並沒有被燒成灰燼,受損麵積最多不超過整座雒陽城的四分之一。隻有雒陽皇宮,卻依然無法逃脫變成灰燼的命運。
中國曆次的改朝換代,都毫無例外的是一次大破壞的過程。從夏商的滅亡時桀紂一把火燒掉自己的宮殿到滿清末代兒童皇帝遜位時紫禁城遭人炮轟,曆朝曆代,簡直就是屢試不爽。
誰又能說的清楚,黃河兩岸地下,掩蓋了多少座未知的遺跡。
幸好中華民族的恢複能力和破壞能力同樣的驚人,才保持中華文明依然延存的現狀。
時值遷都長安已經整整過去了一年又四個月多二十三天。
長安雖然又一次變成了大漢朝的首都,但,並不是天下人目光聚焦的中心。
天下人目光聚焦的中心,在關東,董卓大軍與反董卓大軍的連番征戰——雖然,那隻是孫堅一人在唱獨角戲;在蜀中,劉焉和賈龍爭奪蜀地的最高權;在河北,袁紹奪取了頂頭上司翼州牧韓馥的冀州,自領州牧後,公孫瓚與袁紹剛剛開始的爭奪河北霸王戰;在江東,對聯軍感覺到失望的孫堅返回自己的根據地,跨江與劉表大戰……
這時候誰也沒有預料到,長安城,即將再度變成天下矚目的焦點。
即使是夜羽,事先也毫無準備。
事後他才知道,曆史的劇本,真的已經發生的意想不到的改變,不再是他所知道的那個曆史劇本。
董卓自從一把火焚燒了雒陽,脅迫少年天子與朝廷文武百官遷都長安後,愈加驕橫,自號為“尚父”,出入僭天子儀仗,大封董氏宗族,肆意升遷朝中百官,眾人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時滎陽太守徐榮擊潰孫堅的討伐軍,俘虜數百士卒,徐榮遣人將俘虜送至長安城,以寬董卓對關東聯軍聲勢浩大的擔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