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營中夜話(2 / 3)

可惜最後太史慈因為已經答應當時出任揚州刺史的同鄉劉繇在先,隻身奔赴江東,讓劉備失之交臂,惋惜不已。

張飛跟隨劉備解圍青州黃巾軍,是在他和夜羽於雒陽相會之後,因此如果是張飛向太史慈透露夜羽的消息,乃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武人對身手和自己差不多的對手,最是容易生出惺惺相惜的感覺,並且因此而引之為知己。

夜羽和張飛等人的關係,正是如此。同樣的,張飛和太史慈,也是基於這個情愫,而視對方為自己的生平好友,才會恨不得將自己的所有好友都向對方介紹,並且期望眾人都能夠相處甚歡。

武人相惜和文人相敬一樣,是基於相同的道理才產生的。

人生在世,誰人不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呢?即便是那性格最為孤僻者,亦有著這類相同的心理:因為得不到他人的重視,而感覺到十分的沮喪。

一腔熱血酬知己,是最容易產生那廣為流傳的傳奇故事。

太史慈驀然古怪一笑,道,“翔實不和那些山越民們呆在一處,卻跑來我軍營帳,究竟是為了何事?”

“我路過曲阿城的時候,聽到劉繇派遣子義出兵圍剿山越民!因此特地趕來涇縣阻止。”夜羽嗬嗬一笑,道,“子義可曾想過他們亦是生活地十分艱辛嗎?”

“翔實竟然會為山越民們說話?實在是大出我所料!”太史慈啞然失笑道。

“他們亦是在我們漢人士族和豪強的苛刻剝削之下苦苦生活呀!”夜羽緊緊盯視太史慈英偉的臉龐,雙眼精光暴射,道,“其實天下間此起彼伏的黃巾軍又何嚐不是如何?他們本來都是最善良和溫順的小小人物,隻因為那些貪婪無厭的士人和豪強們對他們的剝削超出了他們所能夠承受的範圍,才不得不奮起反抗!換過是子義,如果受到和他們一樣的遭遇,所有賴以生存的事物都被剝削地一幹二淨,是否會起來反抗呢?”

“山越民本來是十分安詳地生活在山林之中,但那些貪心的士人和豪強們在侵占了同族百姓的土地財物後仍舊不肯罷休,就將念頭動到山越民賴以生存的山林,意圖圈占為己有,如何不讓山越民感覺到異常憤怒呢?”

夜羽雖然在曲阿城中和那兩令東甌族的商販交談時,自稱亦是東甌人,因此和山越民也大有關係。

但那一千八百年後的東甌人,早已經融入漢族的體係。

漢人在華夏文明中,一直占據著主導的地位。

即使曆史進程中有過眾多的遊牧民族先後進入中原,並且建立政權,統治著漢人和自己的族人,但最後,那些進入中原的遊牧民族,基本上都全部被漢族同化,逐漸演變為漢族的一份子。

之所以那些曾經統治漢族人的遊牧民族都會有這樣的結局,根本原因在於中原漢人的文明,比其他民族更高層次。

進入中原的遊牧民族,一方麵為了能夠鞏固自己的統治,而學習漢人的製度規章等;另外一方麵則仰慕漢人的禮儀習性,還有漢人上層階級享樂的生活,亦學習了這類習性,最終逐漸脫去原先的民族特性,被漢族同化。

而被漢族征服的少數民族,在漢族統治者刻意地推行所謂“王化”的同化政策的過程中,也逐漸變成了漢族的一份子。

太史慈朝夜羽歉然一笑,動容道,“我以前倒從來沒有如此想過!此亦足見翔實心中悲憫天人,讓我敬佩。”

夜羽微微一笑,若無其事般道,“子義可知道,前長沙太守孫堅長子孫策,業已經率領麾下人馬,從袁術的大本營壽春出發,行將渡過江左,準備平定江東,以為基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