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營中夜話(3 / 3)

太史慈聞言渾身一震,反問道,“翔實的消息從何而來,為什麼我從沒有聽說過此事?”

“孫策以玉璽為抵押向袁術借地小部人馬。”夜羽沉聲介紹,接著卻嘴角一撇,譏諷道,“須知那玉璽若無相應的實力作為映襯,又有何用?可笑袁術,卻抱著這麼一個死物,毫不知道趁機奪取江東,以為王霸基地,才是正道。由此可見袁術亦非能夠成事之人。”

孫策以其父遺留的傳國玉璽為抵押,向袁術租借了三千人馬;而袁術因此大喜過望,甚至還將原先孫堅的部曲統統轉交給孫策;再加上其娘舅丹陽太守吳景和堂兄孫賁麾下士兵數目,那麼孫策擁有的不僅僅隻有那三千人,而是多一倍有餘,乃是五六千人馬。

孫策正是憑借這些人手,最終在數年間平定江東,構造了日後三國鼎立中吳國的大致輪廓。

太史慈神色一凜,緩緩道,“孫策居然能夠舍棄玉璽?此人倒是拿得起放得開,日後必成大氣!”

玉璽乃是皇權的象征,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亦代表這正統。

袁術就是因為從孫策手中換得玉璽後,沾沾自喜地自以為是天命所歸,然後迫不及待地自立“成”政權,結果在曹操,呂布,劉備和孫策四人的聯手攻擊下,身敗名裂,惶恐而亡,終成為天下人恥笑的對象。

另一方麵,玉璽是孫策亡故父親孫堅的遺物,對孫策來說也有著不同的意義。

但夜羽卻心知肚明,玉璽再珍貴,不過死物而已;孫策舍棄玉璽,最後卻擁有江東,足見其雄才大略,遠超天下尋常割據一方的豪強。

“劉繇終非雄主,子義跟隨他身後,隻怕會埋沒了這一身的武藝和才識。”夜羽斷然搖頭道,“未來三年內,江東乃是孫郎的天下,子義需要做出自己的抉擇,才能夠在這亂世之中大展身手啊!”

太史慈愕然望向夜羽,反問道,“翔實究竟是為誰才來向我遊說?曹操嗎?不過我聽你的口吻,卻似乎是替那孫策說盡好話。你把我弄糊塗哩?”

夜羽淡淡一笑道,“如果我說要子義就這麼離開劉繇,轉而向曹大哥效命,子義會答應嗎?”

太史慈露出深思神色,沉吟道,“自然不會!”

“那不就結了!”夜羽道。

太史慈反問夜羽道,“江湖流傳,翔實乃是曹操的義弟,曹操平定兗州黃巾軍的過程中,全賴翔實之力,但翔實為什麼不留在曹操身旁,反而來至江東?”

這是什麼江湖傳言?夜羽聞言眉頭大皺,搖頭道,“孟子雲,齊人野語,並不可信。傳言有幾分才是真實的?曹大哥之所以能夠平定兗州境內黃巾軍,自是全靠他自己的實力,我不過是起了點穿針引線的作用而已。”接著輕聲歎息道,“我雖和曹大哥是名義上的結義兄弟,但並非他麾下家臣,怎麼會一直呆在他的身旁呢?”

太史慈渾身一震,道,“我明白了!難怪益德告訴我翔實乃是灑脫之人,卻最怕被人約束。”

張飛字益德,《三國演義》中則作翼德,又言張飛和關羽劉備二人在涿郡起事的時候,於張飛家中的桃園處結拜為異性兄弟,稱為桃園結義。

桃園結義被視為千古流傳的情義典範,一直在民間流傳,可謂深入人心。

三人中的關羽,更因為其傳奇般的經曆,而被當成忠義的化身,不僅得到官方的認可,而且在民間亦有崇高的地位,其號為“武聖”,深受民間大眾的膜拜。

三國是一部人才風雲的巨大史詩。

從曹劉孫三大霸王,到他們麾下的文臣武將,乃是其他眾多的能人異士們,無一不在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絢麗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