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數日,夜羽果然在英雄樓內見到那少年儒生和幾名同伴都會準時到來。
反而是陳子遠所講的那名形貌古怪的青年儒生,一直都沒有出現過。
夜羽每日坐在幾人身旁桌子,靜靜地聆聽這幾人的交談,發現他們居然無所不談。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儒道法墨陰陽等諸子百家,包羅萬象,簡直就像是活詞典一般。不由地暗歎道,“這些人果然是所謂的青年才俊。”
這一日,幾人說了半個時辰春秋人物的閑情逸事後,卻是齊聲一歎。
“孔明下旬便要隨尊叔父至豫章就任,日後何時才能再見?而龐士元半月前卻已經去了江東,無法為你餞行。”坐在少年儒生左首那位麵容清秀,豐神俊朗的青年儒生開口道,“我下旬亦要返回中原一趟,因我父母已經托人來信。”
一旁夜羽暗忖果然如此,這少年儒生便是諸葛亮了。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他的大名,後世之人誰不知曉。
特別是《三國演義》流傳後的幾百年間,諸葛亮更是等同於智慧的化身。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早孤的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以及妹妹等人,一同跟隨收養他們的叔父諸葛玄,為躲避戰亂而至荊州襄陽。
因為荊州刺史劉表大力提倡治學的原因,荊州學術氣息濃厚,諸葛亮一心求學,於是便隨有“水鏡先生”名號的潁川司馬徽求學,因此而結交了眾多青年才俊。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也正是曹操為報父仇而東征徐州陶謙的同一年,袁術表諸葛玄為豫章太守,諸葛亮因此而和兄弟妹妹一同跟隨叔父至豫章上任,直到後來諸葛玄被朝廷任命的新豫章太守朱皓取代,重新返回襄陽,諸葛亮才再次和徐庶龐統等朋友們重新聚首。
夜羽心頭暗自盤算,和諸葛亮一起的幾人,說的就是諸葛亮和其叔父至豫章的事情。
另外一位頜下微須的青年儒生點頭道,“如此我便和廣元兄同行。”接著望了一眼另外少年儒生右側那位麵容剛毅的儒生,詢問道,“元直又如何?”
“公威又不是不知道,我自然隻能呆在襄陽,哪兒也去不了!”被喚作元直的儒生麵容剛毅,輕聲一歎道,“我如何能回家鄉?當日我義憤之下,仗劍傷人,為官府所逮,幸虧友人相助,才得以逃脫,此後遊學天下,羈留他鄉,終是無法回鄉。”他接著精神一震,輕聲笑道,“今日不說此等喪氣話,眾人離別在即,我卻不能破壞大家的雅興。”
夜羽心中暗動,看來和諸葛亮一道求學的青年才俊都聚集一處了。
被喚作廣元兄的自然是石韜石廣元,元直就是徐庶,另外一人自然是孟建孟公威,還有幾人剛才提到的去了江東的龐士元則是龐統。
石韜道,“眾人離別後,無法再像往常一樣,盡興交談,實在可歎啊!”
徐庶笑道,“我等皆有大誌,無論身在什麼地方,都應當精圖上進,不能荒廢!對了,但不知道孔明的誌向如何?”
諸葛亮巡視了同桌的徐庶三人一眼後,方才緩緩開口道,“卿等幾人的仕進,官位可至刺史,郡守。”
石韜反問道,“然則卿又如何?”
諸葛亮僅僅露出一個淡淡的笑容,卻笑而不答。
夜羽輕輕一拍身前桌麵,喟然歎息道,“然則何謂有誌者?”
包括那諸葛亮在內,所有人都轉頭朝夜羽望來,臉上露出一絲驚訝的神色。
徐庶濃眉高高揚起,傲然道,“自是以自己一身才學,輔助明君,掃平宇內群雄,伸張大義於天下,匡濟百姓於倒懸。”
夜羽道,“或者即是所謂重整綱紀嗎?那為什麼諸位不向朝廷出仕,卻輔助什麼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