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又稱李氏朝鮮。始建於1392年,也就是明朝洪武二十五年。
在李氏朝鮮建立之前,朝鮮半島的統治者是王氏高麗。王氏高麗,依附於元朝,在元代的時候,不但控製了朝鮮半島,還控製了中國的東北地區,也算是一個比較大的國家。
在元朝被明朝趕到漠北以後,朱元璋一方麵不斷的出兵征討蒙古,一方麵也在東北方向用兵,試圖將版圖擴大。
此時朱元璋已經統一中原二十年了,國力強盛,所以直接出兵到遼寧鐵嶺,準備武力吞並東北地區。高麗國王認為蒙元可以救他,所以采取對抗的策略,派當朝大將、都統使李成桂帶兵去進攻明軍。
心懷二心的李成桂帶兵剛過了鴨綠江,就又返回了朝鮮。李成桂利用手中兵馬,推翻了高麗王朝,建立了新的王朝。李成桂是靠軍事政變取得的政權,地位不穩,所以他需要得到外界的有力支持。因為蒙元是支持高麗王朝的,所以李成桂隻能選擇投靠大明。
明太祖朱元璋得到李成桂的投效之後,十分高興,特意取“朝日鮮明”之意,將新的王朝定名為朝鮮,從此就有了朝鮮這個名字。
李成桂將鴨綠江以北、以西的土地割讓給了大明,並且宣布尊大明為天朝,朝鮮永遠為大明的屬國。不但如此,朝鮮還使用明王朝的年號,朝鮮的國家大事,比如立太子、立皇後、新皇登基等等都要上奏明朝。隻有明朝批準以後,才能生效。
朱元璋很滿意李成桂的表現,所以宣布朝鮮為“永不征討之國”。在接下來的兩百多年裏,朝鮮和明朝都嚴格遵守了自己的諾言,雙方相安無事。
1592年,也就是萬曆二十年,剛剛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發兵進攻朝鮮,短短半年時間,漢城、開城、平壤全部陷落,朝鮮王朝岌岌可危,朝鮮國王向大明求援。萬曆皇帝接到求援信後,派大軍增援,結果明、朝聯軍擊敗了日本的豐臣秀吉,保住了李氏朝鮮。
這次是明朝幫助朝鮮保住了江山,朝鮮王室對明朝感恩戴德,更加恭順。
三十年後,東北地區女真崛起,建立了後金政權並且明王朝不斷發生戰爭。這時候,朝鮮成了明朝的有力盟友,不斷在後金的後方發動進攻,讓後金無法集中兵力進攻明朝。
1627年,也就是崇禎皇帝登基的那一年,後金集中兵力,攻入朝鮮。當時大明已經孱弱不堪,無力給朝鮮王朝支援,導致朝鮮國都陷落,朝鮮國王被俘。
隨後,在後金的逼迫之下,朝鮮和後金簽訂條約,結成兄弟之國,後金為兄,朝鮮為弟。盟約締結之後,後金撤兵。後金以為從今以後,後方無憂,但是哪知,當後金再度進攻明朝的時候,朝鮮還是從背後偷襲。
當時的後金大汗皇太極派人去責罵朝鮮國王不講信義,剛剛締結盟約就反悔。結果朝鮮國王說:“我與後金乃是兄弟之國,但是我與大明乃是父子之國。豈有為了兄弟,而冒犯父親的道理呢?”
皇太極接到回信,也實在找不出理由反駁,隻能暫時記下這筆賬。又過了幾年,皇太極改後金為清朝,自稱皇帝,並且給朝鮮發送公文,要求朝鮮派人朝拜。結果朝鮮王朝拒絕接受國書,不承認皇太極為中華皇帝。
1636年,也就是後金改稱清朝的那一年,皇太極再度發兵朝鮮。明朝這次又沒有提供援軍,導致皇太極又一次攻破朝鮮首都,俘虜了朝鮮國王。這一次,朝鮮無奈之下,隻能接受清朝冊封,宣布為清朝的附屬國。
八年之後,清朝入關,清朝的順治皇帝終於名正言順的當上了中華皇帝,在這之後的兩百年裏,朝鮮王朝十分恭順,深得曆代滿清皇帝的讚賞。
從元代到明代,再到清代,朝鮮都對中原王朝十分忠誠,李明峰要想找借口進攻朝鮮,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不過,龔橙給李明峰講述這幾年朝鮮的變化。這些變化讓李明峰能有機會找到進入朝鮮的借口。
1663年,同治二年,朝鮮哲宗去世,哲宗五個兒子全部早夭,此時哲宗沒有了直係繼承人,朝鮮王位改由哲宗之侄李載晃繼承。李載晃年僅十二歲,不能親政,而他的父親還在,所以朝鮮王朝的政務就由李載晃的父親李是應執掌。
李是應被封為“國王本生父,興宣大院君”,簡稱“大院君”,地位相當於大清的攝政王。
此時的朝鮮,雖然還是大清屬國,但是卻麵臨著和明朝末年相同的景象。明朝末年的時候,中央政府無力援助朝鮮,導致朝鮮屢屢被東北地區的後金欺淩。而現在,中央政府在東北的力量也同樣薄弱,也無法援助朝鮮,導致朝鮮屢屢被沙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