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密談 二(1 / 2)

在一旁看著盧植的蔡邕一直都笑眯眯的。他知道這個秘密要他自己親自發現才能體會那種欣喜若狂的感覺。他也相信憑著盧植的聰明才智發現這些書的秘密並不難。

果然,剛剛翻開第三本書不久,蔡邕便感覺盧植的呼吸頓時急促起來。隻見他迅速的又從書架上取下一本書打開看了一眼,又取了一本打開看一眼。。再取。。再看.

盧植一遍不斷地從書架上將書取下,一邊簡單地翻開一頁簡單的對比一下。一樣的,還是一樣的。沒錯,問題就是這些書都是一樣的,一模一樣!

這些書是印出來的!也隻能是印出來的,不然不可能一摸一樣。當年由蔡邕、李巡等人發起的校勘儒學經典書籍的建議得到朝廷批準,並將以刻成石碑的形式立在太學門口,史稱“熹平石經”或“太學石經”。那時盧植主動上書,毛遂自薦。皇帝雖然更多的是把他看作能夠鎮守治理一方的良臣,但是因為他剛剛平定了九江叛亂有功於朝廷,又因為他因身體健康原因剛剛辭去了九江太守一職回京,也就準許了他的自薦,讓他和蔡邕等人一同在東觀校書。

所以印出來的書盧植是見過得。東觀所立的“熹平石經”石碑就立在太學門口,常有人準備好了紙張或者絹布之類的東西自行到那碑上自行拓印。拓印下來的所謂的書不僅模糊,而且跟這本書最大的不同就是拓印下來的文字都是反的並且都是陰文。可是這些書全部都是陽文!

盧植將手中的論語一股腦的又堆回了原位。在書架上又拿下幾本別的書籍,《道德經》《春秋》《戰國策》《三字經》《千字文》。。一本本書都和剛才的論語一樣是被印出來的。盧植漸漸從剛才的激動情緒當中恢複過來,用手輕輕地摩挲著那書的封皮,感受著光滑的紙張帶來的觸感。

到底還是個骨子上的文人啊。蔡邕感慨的想:盡管當今的大漢天子總喜歡將他當做一個武人來看,總是派他去地方上平定叛亂,而他也確實做得不錯。但是,說到底也還是個文人啊。

蔡邕見好友情緒已經淡定下來,於是緩緩的開口介紹說:“子幹想必已經看出來了,這書的確是那小子所教授的印刷之術印製而成,而且如果按照那小子所說的方法的話一日萬冊也不是難事。而且還改良了造紙之法,太乙宮現在所用的造紙之法不僅所出紙張潔白無暇,而且堅韌耐用,最重要的是取材極易耗費甚少。”

盧植當然知道蔡邕說這番話的意思是什麼,他是在告訴盧植從今往後天下讀書人不必再忍受那拓印而來的模糊不清的字跡,也不必鬧出幾百冊書就要靠幾輛牛車才拉得完的笑話了,更重要的是今後天下人讀書不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了。。

盧植心情複雜,百感交集。張了張嘴卻又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該問些什麼,隻是低著頭看著手上的書。這本書卻是自己從未聽說過的名為《三字經》,旁邊另有一行小字張超、蔡邕著。竟是他二人寫的書,不過到底裏麵寫的什麼竟敢稱經?盧植不禁好奇的翻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蔡邕見盧植竟然對這本書感了興趣忙笑著解釋道:“這部《三字經》其實乃是那小子所做,隻是拿給我看時告訴我是拿來準備給這道觀裏所收養的孩子們蒙學所用。隻是拿來時有些地方故意塗抹掉了,這小子說他自己一時之間也不知道這些地方該用哪些典故詞用為好就叫我酌情填補了些上去,沒想到成書時他非要也屬上我的名。”

盧植見此書正文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隻有約有一千五六百字,卻是微言大義拿來給孩童蒙學的確是再合適不過,更何況每句話必定會在下麵另有注解說明意思解釋出處,即使粗通文字之人也能看得明白,單就這份心思給這本書冠上一個經字也說得過去。

蔡邕顯然是說到了高興處,又從書架上拿下了幾本書一一給盧植過目。“這《千字文》也是那小子偶然跟我說過一次並且給我寫下了一些然後我補充完成的花了我近一年時間。這本《百家姓》那小子隻是給我開了個頭隻說了‘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幾句,剩下的都是我自己編寫又重新排序寫成(至少得把劉姓排在第一位)。至於這些《基礎數學》《基礎幾何》《自然科學》等都是這小子平時教導這道觀裏的孩子們時我在旁記錄下來的。這裏麵包羅萬象,所教內容之繁雜更古至今絕無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