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軍終於緩緩退去了,隨著紅色旗幟向遠處移動。蔡昭公明白蔡國有逃掉一場了大劫,本來與晉國約定,蔡國攻沈國,借以挑釁楚國,若楚軍攻蔡,晉國便打著救援蔡國的旗號伐楚。可怎麼也沒想到晉國會背信棄義,坐視蔡國被滅之危不救。無奈,蔡昭公隻得在楚軍兵臨城下之際,向楚軍統帥子常屈辱求和,送給他大量的財物,並承諾向楚國年年納貢,楚軍這才退兵。
這幾月所發生的事情是那麼長,這位君主彷佛蒼老了幾十歲,麵目更加憔悴。突然內侍來報:吳國特使伯嚭求見。
蔡昭公正心煩意亂,懊惱的說了一聲:不見。內侍正要退去,蔡昭公突然心靈一動,又告訴內侍:讓他到書房等候。
蔡昭公一直看不懂吳國,也看不懂吳國君臣。吳蔡兩國雖都為周室血脈,但蔡國和其他中原國家一樣,看不起吳國,認為他們是蠻夷,從習俗到文化,再到吳國隻知征伐,吳國都為諸國所不齒。吳國身居偏遠蠻夷之地,勇猛好勝,不行周禮,擅稱為王,和楚國一樣,乃中國異類,讓深受禮儀文化熏陶的各國避之不及。
也是這個蠻夷小國,竟能把楚國這位巨無霸強國折磨得疲憊不堪,吳國屢屢攻楚,屢屢大勝,讓飽受楚國欺負的中原諸國感到詫異。因為但說蔡國,已經讓楚國欺淩了兩百年。楚國,是中原國家的噩夢,楚國是虎,吳國也是狼啊。
所以蔡昭公在伐楚會盟伐楚時,十八諸候會盟並沒有邀請吳國,吳國倒也是厚著臉皮參加,這還作罷,會盟無疾而終,這吳國特使還是不走,楚軍為蔡國都城時,他還是安之若逸,楚軍剛撤他便見我,到底所為何圖?
書房中彌漫著幾縷青煙,散發著催人心脾的清香,伯嚭端端跪坐在席上,見蔡昭公走過來,微微行禮。
蔡昭公輕輕說道:不知貴使奉吳公之命所謂何事?
吳國君主和越國,楚國一樣都稱王,中原國家認為這是大不敬,周天子雖然喪失權,但仍有天下公主之名,中原國家威仍恪守周禮的爵位稱呼,認為隻有天子方能稱王,吳國稱王是對周禮的僭越,中原國家並不承認,這也是中原國家不想與吳國會盟的原因之一。因此對吳國君主僅以吳公相稱。
伯嚭笑道:在下在蔡公百忙之際到訪,實在突兀了。
蔡昭公心中有些不快,他聽得出其中的嘲諷之意。淡淡說道:不知貴使來所謂何事?
伯嚭正危說道:也罷,世人剛健質樸,不尚空談,又坦率非常,在下便隻說了吧,吳國願意伐楚。
蔡昭公哈哈大笑,笑聲中有些悲涼,說:真把寡人當傻子了,兩個月前,晉國答應寡人,隻要我蔡國攻沈,楚國若伐我,晉國便救我借機伐楚,結果呢?楚國打到我家門口了,他晉國的援軍呢?沒有,沒有。結果是隻能我蔡國咽下這口惡氣,靠賄賂敵方統帥以求安。現在,你給我聯吳伐楚,寡人能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