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西九千三百二裏,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裏,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裏,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裏,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裏數限者矣。
若夫北庭、回紇之部,白霫、高麗之族,吐蕃、河西之疆,天竺、大理之境,蜂屯蟻聚,俯伏內向,何可勝數。自古有國家者,未若我朝之盛大者矣。(元代社會生活史P2)
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鹹不逮元。
有人說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是蒙古人裹挾西亞人、阿拉伯人、俄羅斯人等等來犯中國人的時代,是中國的黑暗時代,但是,這又的確是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一段曆史,不容我們跳過,不容我們視而不見,它的首都是今天中國的北京,它的人民絕大部分是黃河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因此對這一段曆史,我們除了更多的來了解它、研究它以外,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其實,在司馬遷的時代,秦人還是被看作蠻夷之族的,《史記天官書》中就說:秦楚吳越,夷狄也,為強伯。真正的中原,隻不過是今天河南一帶可憐的一塊小地方,秦人得天下是夷狄入主中原,漢人得天下,也是夷狄入主中原,因為漢源於楚。由此看來,天下實在沒有什麼正統不正統一說,有的隻是加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先後不同而已。
這裏還可以舉梁啟超的一段話來作佐證,梁啟超曾經研究過夏商周時代,中國境內的諸侯國的數量問題,他寫道:
吾曾欲研究春秋以前部落分立之情狀,乃從《左傳》、《國語》中,取其所述已亡之國最而錄之,得六十餘;又從《逸周書》搜錄得三十餘;又從《漢書?地理誌》、《水經注》搜錄,得七十餘;又從金文款識中搜錄,得九十餘;其他散見各書者尚三四十;除去重複,其夏商周古國名之可考見者,猶將三百國。而大河以南江淮以北殆居三之二。其中最稠密之處——如山東河南湖北,有今之一縣而跨有古三四國之境者。
我們以梁啟超的研究為基礎再作推論,在今天中國版圖之內,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東北西北,西藏川滇,夏商周時代的部落國家將“數以萬計”,如今安在哉?時至今日,要再來尋找“天下的正宗”,實在是無從找起。
回到十三世紀的中國,當時的形勢是這樣的:在南方,南宋政權維持著“偏安”的局麵,而北方,則從遼宋並立,到金興遼亡,已曆經了二百多年,改朝換代再三了,而且還有建國於陝北寧夏河套一帶,兩百年來屹立不倒的西夏國,還有遼亡以後由遼宗室割據西北新疆地區建立的西遼國,在南方,也並非是南宋一家的天下,雲南有大理國,據有青藏高原及今四川雲南西部的還有吐蕃。這樣七折八扣,剩下的,才是南宋的地盤,而且,南宋早已經先後向遼金納貢稱臣多年,在這種形勢下,就算蒙古人不來一掃六合,天下也早已經不是趙宋的天下了。
更搞笑的是,宋元兩家還是滅金戰爭中的盟軍,元人知道,宋人在金兀術時代,就和金人結下了血海深仇,因此主動約宋共擊金國。聽說蒙古人要約宋共同伐金,宋朝廷一點也沒有遲疑就答應了,南宋助蒙古人滅了金,本打算趁亂抄點地盤,得點好處,可是未遂,反而給了蒙古人伐宋的口實。複雜的國際政治局勢,不是局外人能夠看得清楚,說得明白的。南宋海軍於1279年大敗於元軍,南宋滅亡。
總而言之,大元朝於公元1271年得名,從這一年算起,在中國這塊地盤上統治九十七年。此後的中國還有最後兩個封建王朝,都不約而同的繼承了元朝的傳統,不再用建國者崛起之地的地名為國號,這一點實在是由元朝的忽必烈首開風氣。朱元璋在創業時代曾經稱過吳王,也曾用過“宋”的國號,但是,當他真的全取天下在應天府稱帝的時候,正式的國號定為“明”。滿州人在東北建國,是遼、金的故地,一度稱“金”,不過入關後不久也就改成“清”了。“明”和“清”都是不錯的國號,昭示著帝王們希望政治清明、天下為公的理想,如同得大位不久的忽必烈一樣,都是有大誌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