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寫了一章半,覺得基本完成任務,所以來寫寫書評。寫書評有一個非常嚴重的用意,那就是想要依靠某某人的名氣來賺一點小錢。而且我這個某某人還不止盜版一個,基本上是我認真看下來的,沒有半途夭折的,我都打算寫一下書評。
當然,原本我的第一篇書評是打算給楔子的。不過剛剛看了《網遊之褻瀆》中有關第一人稱的說法,所以就特別在意盜版這部。算是一個導火索吧。
說來寒茄仿佛是一個預言家,最近幾個月,盜版的書已經暫時打敗NB,成為遊戲頻道最受歡迎的書了。當然盜版的成功不僅是因為第一人稱的關係,但畢竟這對於我輩使用第一人稱的家夥是一劑強心劑。有了第一個,第二個也是可以混出來的,雖然不一定是我。
其實讀了盜版的書,就知道盜版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一方麵是因為他的文筆,另外一方麵恰好是因為他的人稱。我不知道盜版從前是否成功過,但這次的成功卻是顯而易見的。當然,根據我的猜想,我以為盜版以前是寫過不成功的書的,也許不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用第一人稱。這無關文筆的事情,文筆再好,人稱不對,也是白搭。例如楔子的書,如果她使用第一人稱,也許就不會那麼冷靜,冷靜到失去一部分讀者。
我以為,盜版的書,從價值上來說,跟楔子不相上下。但在目前來看,還是盜版更成功。這裏不是說楔子,所以打算先略過楔子。不過我要補充一點,楔子的書隻能寫成那樣,跟文筆無關,甚至楔子的文筆非常非常好,這已經毋庸置疑了。但楔子就是沒有盜版成功。說到底,還是人稱問題。
書不能總是冷靜,沒有足夠的激情就不能把書“拱”起來。這個字是我自己發明的,正式的說法叫做感情的張力。在使用第一人稱之後,正如寒茄所說,作者有了代入感,在寫作的過程中,不僅是作品的始作俑者,也是作品的第一個讀者。站在自己的立場寫“自己的”書,遠比站在旁觀的立場寫“他”的書,要來的更有激情。不知不覺之中,就會將自己當作第一個讀者,加入自己希望加入的東西。
盜版的書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盜版顯然是抱著挑剔的態度來寫自己的作品的。首先必須要征服自己,才會放過自己的章節。通篇讀盜版的書,幾乎找不到什麼廢話,每一個情節都事出有因,每一個情節又都有所照應。與嚴謹的情節相比,那些遊戲中恢宏而瑰奇的設定,倒反歸於次要。在這樣的設定之下,我們仿佛走進了一個怪石嶙峋的山嶺,心中充滿了期待。這裏不得不再次說到楔子,兩人在這方麵是異曲同工的。
但是世界上再美麗的公園,離開了一些激蕩人心的故事,隻有幾部正史的流傳的話,立刻就會黯然失色。所以楔子的書看上去更像《創世紀》,而盜版的書則不折不扣是小說。
看小說的人,習慣了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鼻子去聞,用舌頭去嚐。真正讓讀者動心的不是描述,而是感覺。在這方麵,盜版的書可謂色香味俱全,全麵調動了作者和讀者的感覺細胞。這種寫作態度不是那些老學究義正詞嚴的責備就可以抹煞的。其實楔子也想做到這樣,但因為她使用了第三人稱,就難免要認真去構築一個完美的建築。我懷疑楔子從前是學理工的,對於建築的完美有著異乎尋常的追求。不幸她又使用了第三人稱,這讓她嚇跑了一部分走馬觀花的讀者。而事實上,在評楔子的文中我還會繼續論證,那些走馬觀花的讀者如果能夠繼續咀嚼,可能會很快發現,楔子的小說是能夠跟盜版並駕齊驅的。
第一人稱能夠最充分地調動起一個人的感覺細胞。很多作者追求一下子說得很明白,其實這樣是不對的,那樣反而會更不明白。有的作者追求條分縷析,不讓讀者難受,那樣也是不對的,那樣反而會讓作者更加難受。
寫小說就像遠處疾馳而來的火車一樣,最初我們隻是聽到隆隆的聲音,然後慢慢看見火車的輪廓,最後我們把火車完全看清楚了。無論是小說剛開始的時候還是寫到中間寫到後來的時候,都不要害怕留下那麼一點小小的不圓滿。因為那點小小的不圓滿會一直提醒著你,讓你去小心翼翼地慢慢揭開,慢慢圓潤。這就像**的前戲一樣,搞得太猛會造成早泄的,大家都不能達到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