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亦即公元1864年7月19日,大清朝主要由湖南籍子弟組成的五萬精銳湘軍,在人稱“九帥”的曾國荃指揮下,將太平天國偽稱“國都天京”的江淮重鎮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包圍得水泄不通,準備實施最後的攻擊。

七月流火,酷熱難當,本應清朗的天空被塵屑炮火熏蒸得板結了一般;越爬越高的日頭,讓濃烈的硝煙繚繞得朦朦朧朧,如同一貼焦黃鬆軟的膏藥。

自兩年多之前朝廷湘軍、淮軍兩路勁旅呈鉗形合圍江寧以來,七百多個日夜鏖戰不休,攻守雙方都付出了極為慘烈的傷亡代價。浙江巡撫曾國荃在奏報北京的谘陳中寫道:“此次攻城剿洗匪巢之難,與悍匪拚死鏖戰之苦,實為久曆戎行者所未見。自天堡城後,城中防守益密,地堡城扼住隘路,百計環攻,無隙可乘……左路地勢甚高,利於攻擊,右路地勢極低,利於潛攻。如是者半月,未嚐一刻稍休,肉薄相逼,損傷精銳不可勝數!總兵陳萬勝、王紹羲、郭鵬程等素稱驍將,數日之內,次第陣亡,尤堪憫惻。”

“肉薄相逼,損傷精銳不可勝數!”幾天內連折了三名總兵官,可見戰事的殘酷!

湘軍統帥曾國藩把大營由雨花台向堅厚的城牆推近,督促他的三弟曾國荃加緊破城。他已含蓄地暗示他的學生、淮軍領袖李鴻章按兵不動,以便將克複偽都的榮耀光環,戴在付出十萬條生命的湘軍的頭頂上。

拿生命堆出的光環,也是光環。

可戰鬥進行得實在是慘絕人寰!

江寧城牆箭樓上的凸凹仿佛食人魔怪的尖利牙齒,不停頓地吞食著湘鄉子弟的性命。

悍將李臣典貯備了六百多斤威力巨大的黑火藥,派人衝到城牆腳下挖掘了三十餘座地洞,其中最大的一座竟能容納500多壯勇。按照預定籌劃,一旦火藥爆炸在城牆處炸出幾個缺口,事先埋伏在地洞裏的精銳死士將一擁而上,占領突擊口接應大隊傾巢攻城……不想守城的太平軍發現了大地洞,布設十數桶炸藥於洞頂引火爆破——

整整五百精兵全部活埋在了洞裏!

……

曾國藩是個瘦消老者,粗粗的眉毛半濃半淡,頦下短須濃密而略帶卷曲,這使他整個人看失去顯得嚴肅、古板和堅毅,有種含而不露的威勢。此刻他眯縫著眼皮帶著幾分困惑遙望城牆,內心的感覺愴然欲淚。

據說從官軍攻克紫金山第三峰頑敵據守的天堡城以來,曆經一旬苦戰,城裏的糧草已經完全斷絕,個別地方,甚至發生了老百姓煮熟親生兒女充饑的人間悲劇!

一介文士出身、率部征戰十年的曾國藩想不通:一群犯上作亂的泥腿子,在食不果腹的情形下,何以仍然保持這麼堅固的精神支撐與頑強的戰鬥力?

——傳言對方指揮長毛守城的將領,是太平天國爵封忠王的藤縣人,大名叫李秀成。

清軍上下包括曾國藩本人在內,都特別希望能見到這位他們多年的老冤家,生著一副何等的模樣?

為此,數萬湘軍已在江寧城下整整浴血激戰了兩年!

好在相見的時刻越來越近了。就好像家鄉的花鼓戲演到高潮,很快便會落下帷幕。

正午時分方圓幾十裏灼熱得如同焚化場,空氣中彌散飄蕩著邪惡詭秘的緊張氣氛,以及一種類似於食物的怪味道,那是火藥跟血腥、屍體潰爛混合而成的死腐氣味。

擔任第一波攻擊的決死隊員,全都熱得扒去上衣袒胸露臂,發給他們的銀洋被丟棄於塹壕,閃動著誘惑的光亮。仗打到這種程度,金錢的刺激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就連生死也可以置之度外;大家唯一的信念就是衝進城去,把城裏所有長在項子上的頭顱,不管是人頭還是牲畜的腦袋統統砍下來,狠狠踩到腳下!

最後攻擊前的祭旗儀式,由麵相狠戾的曾國荃主持,祭品是名被俘的“長毛”師帥。

湘軍中唯一一位非湖南籍高級將領朱洪章過來請示,是否先剜去那人的舌頭,以防行刑時對方罵出難聽的話。

曾國荃考慮片刻搖頭說:“不必了,讓他罵吧,罵給陣前的萬千將士們聽,省得我再來訓話了!”

於是乎殘忍的剮刑就在軍旗下執行。

主刀的劊子手動作細膩,先一一敲斷了那名師帥的手指腳趾,將每一節骨頭皆認真地剔除,還將其中的大腳趾塞進它主人的嘴裏讓他品嚐滋味兒。

那名師帥果然疼得大聲咒罵,可因為他講的是廣西客家話,口中又含著半截血淋淋的腳趾肚,所以具體也聽不請他罵了些什麼。

劊子手從那人後項處下刀,近乎完整地剝掉那人胸部腹部的皮膚,布簾似的耷拉在那人雙腿交彙的私 處,似乎是遮掩那個淋淋漓漓物件的兩片遮羞布。劊子手大概是嫌棄尿騷味兒,索性一刀切去那條若筋若骨的東西,用腳底板踩得仄仄作聲。

受刑者痛得大叫大喊,喊累了就瞪著血紅的眼珠子看著劊子手拿刀捅穿自家的腹肌,翻攪著帶出腹腔內紅綠混雜的體液……

或許是不堪忍受腹水的腥臭氣息,曾國荃吸著鼻翼催促道:“能不能麻利些?這人又不是李秀成,如此折磨他我沒興致,如果換作李秀成則另當別論!”

劊子手聽話地加快了實施進度,探出毛茸茸的大手伸進那人胸腔,在那人痛徹心肺的慘呼聲中,一把掏出了裏麵花花綠綠的一堆腸髒器官!

*********

總攻大約在未時正式開始。為了吸引守城長毛的火力,李臣典集中所有炮兵,跟城內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激烈炮戰。炮彈呼嘯著飛向城樓,如一隻隻鐵拳砸向敵方兵士以及掩護他們的建築物,所到之處血肉橫飛一片齏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