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內訌
(1 / 2)

楊全、楊妙真得知彭義斌聯絡石珪、時青、葛平、楊德廣等人,與他們夫婦為敵,十分惱火,點兵三萬,殺向恩州。

彭義斌不甘示弱,以恩州為根據地,與李全、楊妙真的兵馬抗衡,雙方大戰數場,互有勝負。

彭義斌還派人聯係大宋江淮將領趙善湘,約他起兵,討伐李全的忠義軍。

這事終於驚動了宋廷,史彌遠采取和稀泥的辦法,給彭義斌下了一道命令:不得輕舉妄動,不可自相殘殺,大家\"各享安靖之福\",好好過日子。

此時,趙範擔任了揚州主將,和趙葵一起,整訓兵馬,準備伐金。

趙範、趙葵知道李全、彭義斌之間的過節後,商議此事,如何對待李全、楊妙真。

趙葵說道:\"李全、楊妙真不是久居人下之人,朝廷現在對他們夫妻太寬容了,這樣下去,我擔心李全夫婦忘乎所以,不把朝廷放在眼裏,日久生變啊。\"

趙範聽了,點了點頭,道:\"是啊,史彌遠把持朝政,一味迎合李全、楊妙真,擔心他們反水,唉。\"

趙葵道:\"三哥,你寫封奏折,講清縱容李全夫婦的危害,讓朝廷逐步削喊忠義軍的錢糧,把楚州忠義軍派到山東去,讓忠義軍和金軍拚殺。等忠義軍實力削弱了,再一舉剪除!\"

趙範接受了趙葵的建議,上書朝廷,曆數李全、楊妙真的不是,說忠義軍乃山賊出身,賊性難改,包庇縱容它,後患無窮,雲雲。

趙昀看了趙範的奏折,轉給史彌遠看,史彌遠正寵著李全呢,哪裏看得進去,當即否定了趙範的建議。

宋廷對待李全、楊妙真的忠義軍策略,是撫是剿,是個難題。

簡言之,安撫正確還是剿滅正確。

曆史的事實是,山東紅襖軍農民起義領袖李全、楊妙真投歸宋朝,其軍隊被稱為忠義軍。後來李全發動反宋兵變,最終投靠蒙古,成為宋朝的心腹大患。

李全、楊妙真個人私欲和政治野心的惡性膨脹固然是其反水的主觀原因,而宋朝統治者在處置李全、楊妙真問題上的錯誤則是促使李全、楊妙真反水的重要客觀原因。

宋廷主要錯誤如下:

1、\t對起義軍不夠信任,致使歸宋將士離心離德;

2、\t對李全、楊妙真監督不嚴,使其無理要求屢屢被滿足;

3、\t製置使盲目自大,加速李全發動兵變,與宋廷為敵;

4、\t對李全、楊妙真一味遷就,使其野心空前膨脹;

5、\t宋朝官僚昏庸腐敗,使忠義軍將士灰心失望,萌生離意。

綜上所述,宋廷在處置李全、楊妙真問題上的錯誤,無論是由於他們對忠義軍的階級偏見三暮四和對金軍、蒙軍的懼怕,或因希圖官職升遷和接受賄賂,或因剛愎自用和處事無能,無一不反映了封建官僚的自私與腐敗。

彭義斌剛剛和李全打好仗,還沒來得及讓兵馬休整補充呢,就發兵攻打東平。

防守東平的金將嚴實,是隻老狐狸,狡詐異常。他知道彭義斌容不下他,早晚要發兵打他,所以早就為自己挖好了藏身洞,暗地裏投降了蒙國。

嚴實的計策是,一旦彭義斌攻打東平,他就向蒙國求救。這樣,二下夾攻,彭義斌很難扛住。

謀定而後動,這是兵家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