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皇宮休閑小木屋裏,忽必烈一邊喝茶,一邊和、張弘範、李恒聊天。
忽必烈喝了口龍井茶,沉聲道:"文天祥軍在嶺南越打越厲害,大元化平軍快架不住了。我決定派你倆率領十萬精兵,到嶺南地區助戰,和大元化平軍一起,擊敗文天祥的大宋保民團,一則盡了和化平教的結盟之意;二則緩解大宋北伐軍對大都、和林的壓力。"
張弘範說道:"大汗英明,據襄陽線人傳來的情報,宋國兵馬大元帥趙林已經離開襄陽,前往太原府,正抓緊整訓軍馬,出兵攻打和林。我估計不出一個月,宋國北伐軍要對蒙元帝國發起總攻了。值帝國生死存亡之際,我願在嶺南地區殺開一條生路,如果和林、大都淪陷,帝國可以在嶺南地區建立新都。"
李恒說道:"為了大汗,為了蒙元帝國,我願效力疆場,血戰到底!"
忽必烈點了點頭,輕輕擺了擺手,很多朝務等我處理,這次談話到此為至,你倆速去準備吧。三日後,正式發兵。"
且說大宋北伐東路軍總指揮李庭芝在籠火城積極整訓兵馬,準備攻打大都。伏路小校入帳報告:"李將軍,忽必烈派張弘範、李恒率領十萬精兵,星夜兼程,增援嶺南地區,協助大元化平軍。"
李庭芝點了點頭,輕輕揮手,小校欠身退出。
李庭芝想了一會,命令親兵通知張世傑、陳宜中、薑才、扈萍、焦進、樊文彬等高級將領到中軍帳集中,研究戰局。
不一會兒,張世傑、陳宜中、薑才、扈萍、焦進、樊文彬等人來到中軍帳,彼此寒喧畢,李庭芝開言道:"忽必烈為緩解和林、大都的壓力,派張弘範、李恒統兵十萬,進入嶺南地區,企圖與大元化平軍一起,聯合對付文天祥軍。你們說說看,咱們該怎麼辦?"
張世傑說道:"敵變我變,既然蒙元軍改變了戰略,大宋北伐軍應該調整軍事部署。我軍可用長江天塹,使敵軍增援速度放慢,確保文天祥軍消滅化平教。接下來,文天祥軍在南,我軍在北,夾擊張弘範、李恒軍,聚而殲之。"
眾將聽了,討論了一陣,大多數同意張世傑的計策。
李庭芝緩緩道:"世傑所言極是,此乃軍機大事,須稟報朝廷與趙帥,方可實施。"
宋帝趙昰在臨安,為各地戰事憂心,因為年幼理事,身子骨越來越差,經常頭疼耳鳴。不得已之下,隻能上幾天朝,歇幾天,如此循環。
忽一日,近侍入內稟報:"陛下,簽書樞密院事陸秀夫求見。"
趙昰說道:"讓他進來說話。"
近侍答應一聲,離開了內室。
不一會兒,陸秀夫進入內室,見趙昰臥在床上,麵黃肌瘦,很是心痛,沉聲道:"陛下龍體欠安,要多多休息,朝堂之事,秀夫定竭盡忠智,為陛下分憂。"
趙昰點頭道:"陸愛卿忠心事國,朕甚欣慰。此番前來,有何要事?"
陸秀夫進前一步,啟奏道:"陛下,近來大宋各地戰事連綿,大宋北伐軍雖然對和林、大都形成了包圍之勢,但並沒有完成總攻前的所有準備工作。化平教放棄中立,和蒙元帝國結盟,在嶺南地區大打出手,不少州縣被化平軍攻陷。文丞相竭力相持,取得了不連串勝利。如今忽必烈派
張弘範、李恒帶領十萬精兵,赴嶺南地區和大元化平軍會合,企圖消滅文天祥軍,再配合蒙元軍主力,和大宋北伐軍決戰。此外,另外三大汗國的軍隊蠢蠢欲動,想攻破大宋邊境,幫助元廷。"
趙昰聽了,沉默了好一會,顫聲道:"戰事連綿不斷,大宋國軍民太苦了。可恨蒙元帝國野蠻擴張,大宋軍民隻有團結一心,才能擊敗野蠻之邦。陸愛卿,朕完全信任你,你放手工作吧,咳咳~~~"
陸秀夫見趙昰連續不斷咳嗽,知道皇上的老毛病犯了,說了幾句禮節性的話,離開了內室。
且說張弘範、李恒率領十萬精兵,氣勢洶洶向江南開來,行至揚州附近時,遇到了麻煩事。
張弘範命令數百名元軍去尋找渡船,竟然沒有找到一隻!
原來李庭芝抽調五萬精兵,與張世傑、薑才、陳宜中等人日夜兼程,搶在元軍之前,隱蔽集結於揚州城內外,布置好了伏擊圈,隻等元軍進入伏擊圈,將其重創。
張弘範、李恒不知就裏,帶著十萬大軍東一頭西一頭地行軍,一連數日,沒有找到渡船。全軍將士累得精疲力盡,怨聲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