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顏也力勸忽必烈放棄大都,突圍出去,到和林再作計較。
忽必烈以手拊額,長歎道:"我眷戀漢地,漢地英傑眾多,我想啟用之,做天下霸主。現在看來,難呐。"
伯顏諫道:"大汗,我們到了和林,就和宋國訂下和平條約,雙方互不侵犯,永結同好。"
忽必烈問道:"蒙元和宋國是世敵,為何要訂和平條約呢?"
伯顏解釋道:"訂了和平條約,蒙元帝國就有了喘息之機,趁機積草屯糧,演練軍馬,尋機南下,與宋軍決戰!"
阿術說道:"宋國兵馬大元帥趙林雖然厲害,但他已經七十多歲,其子女沒有將才,孫兒輩年紀尚小,培養成帥才,需要時間。宋國自從孟珙去世,隻有趙林是帥才級人物,其餘皆庸碌之輩,不足掛齒。"
忽必烈說道:"趙林用兵,神鬼莫測。我想借用逐草教的力量,固守大都。魯姍姍好久沒有消息了,是不是出事了?"
突然,一名須發皆白的老者如飛而來,立在殿中。
忽必烈、伯顏、阿術、張弘範等人驚視之,皆不認識。
老者手持拂塵,朗聲道:"吾乃無常門創始人了空法師,因徒弟魯源、左丘霸死於非命,結怨於宋國。老朽願盡殘力,幫助蒙元帝國,一舉滅宋!"
忽必烈聽了,如見救星,歡聲道:"法帥惠顧勤政殿,令大殿生色,賜坐!"
幾名侍衛端來紅木椅子,放在了空法帥身邊。
了空法帥擺了擺手,傲然道:"老朽喜歡站著說話,這樣通筋活血,對身體健康有利。"
忽必烈聽了,擺了擺手,侍衛急忙撤去紅木椅子。
伯顏問道:"法帥,如何一舉滅宋?"
了空法帥朗聲道:"今年是宋國的多事年,宋帝趙昰新亡,趙昺倉促繼位,駐驊南疆,協助文天祥軍平盜。趁著臨安空虛,蒙元大都軍主力南進,尋機襲破臨安,各地宋軍必須混亂。蒙元軍各個擊破,縱然不能滅宋,也能使宋國得一場大病,哈哈哈哈!"
阿術笑道:"如此一來,趙林不得不抽調宋國北伐軍南下,大都之圍可解。"
眾文武你一言我一語,議論開了。
太醫竇默諫道:"大汗,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抽調精兵偷襲宋國都城臨安,此乃小兒之舉,非光明正大之道。眼下應惜士愛民,與宋國訂立和約,雙方罷兵言和,方為上策。如一味妄開兵端,乃引火燒身之舉,非治國之道,望大汗明察。"
竇默是蒙元帝國著名的理學家、醫學家、教育家,曆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即皇帝老師)、昭文館大學士、正議大夫等職,累贈太師、魏國公,德高望重,他的話,忽必烈自然看重。
了空法師厲聲道:"竇默,宋元是世仇,豈可遽解?汝言語間盅惑大汗,該當何罪?!"
忽必烈深知了空法帥對蒙元帝國的重要性,此人是原逐草教主魯源的師傅,武學修為高深莫測,逐草教是蒙元帝國的國教。而竇默呢,對忽必烈私人而言,其重要性超過了空法師。但從國家角度而言,忽必烈認為了空法師更重要性,因為了空法師的話,是爭霸之言,有利於讓忽必烈成為天下霸主!
忽必烈沉吟半晌,方說道:"竇太帥所言,句句是實。眼下宋國君臣極端仇視蒙元帝國,現在議和,不合時宜。不和宋軍好好打幾仗,我心裏難受。我不服輸,宋國自然也不服輸。鹿死誰手,隻有天知道了!"
這番話,明擺著忽必烈要和宋國軍民死扛到底的決心,竇默聽了,歎道:"兵端一開,生靈塗炭矣!"
第二天,竇默仆人向忽必烈稟報,說竇默昨天深夜收拾細軟,悄悄出城,到肥鄉傳授經術之學去了。
忽必烈聽了,一臉悵然。
潮陽江邊,白浪滔天,氣勢磅礴。
文天祥肅立江邊,苦思平盜之計。
前不久,陳懿、劉興糾集一批地痞流氓,入海為盜,從此潮陽百姓沒有寧日。
文天祥親率一萬宋軍,入駐潮陽平盜。
半個多月裏,宋軍在文天祥指揮下,頻頻出擊,雖有斬獲,但隻擒殺了數十名盜賊,沒有傷到這支盜賊的筋骨,文天祥為此傷透了腦筋。
一名親兵走到文天祥身後,大聲報告:"文丞相,鄒洬、劉子俊帶領數千軍馬,從江西趕來,幫助你平盜。"
文天祥聽了,轉過身來,拍掌笑道:"有了這支生力軍,吾事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