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汗宮裏,忽必烈、伯顏、盧世榮、桑哥等蒙元帝國最高層軍政人員席地而坐,像拉家常似的,商議戰事。
忽必烈歎道:"因為連年戰爭,農事不給力,帝國產出的糧食少。到宋國去奪,誰知宋國軍民守禦甚緊,帝國損兵折將,勞而無功。如今宋國北伐軍打到家門口了,怎麼辦啊。"
沉默,長久的沉默。
其實這些人心裏都清楚,這仗再打下去,橫豎是個敗。
打仗敗了,可以投降嘛。可是這次投降和往常不同,因為和林是汗城啊,一旦失守,忽必烈還怎麼做大汗?
不但保不住汗位,腦袋能不能保住,也是個問題。
最主要的是,蒙元帝國一旦滅亡,宋國強勢崛起,會稱雄天下,讓鄰國朝貢。
忽必烈用眼盯著伯顏,問道:"伯帥,你倒是說說看,宋國北伐軍來攻,如何防守和林?"
伯顏知道,此番定然守不住了。因為宋國北伐軍一線兵力有六十多萬,分三路合圍,隻留北麵。顯而易見,蒙元軍如向北方撤退,就是撤往苦寒之地,給養不繼,遲早會被宋軍圍死。
宋國除了六十多萬北伐軍,各地還有二三百萬正規軍,加上大宋保民團等地方武裝,少說也有五六百萬。
而蒙元帝國呢,元朝的軍隊不到三十萬,其它汗國的軍隊加起來,也沒有二百萬,汗國與汗國之間矛盾不斷,汗國內部爭權奪利,甚至兵戎相見,亂成一鍋粥。一方遇了難,其它各方隻是表麵上支持一下,絕對不會把老本搭上。
伯顏已經收到欽察軍、察合台軍前來相助的軍書,欽察軍隻有十萬,察合台軍更少,隻有五萬。至於伊利汗軍,絕對不可能從大西南翻山越嶺到和林的,隻是在西南邊境襲擾一下宋軍。
此時此刻,伯顏深知,這回完了,要玩完了。
和宋國玩了半個多世紀,該謝幕了。
伯顏低聲道:"大汗,我看這仗不能再打了。如果再打下去,凶多吉少。"
接著,伯顏把宋元的軍力作了對比,講了議和的必要性!
忽必烈聽了,大失所望,大哭起來!
伯顏說道:"大汗,你自登基以來,朝廷內部紛爭不息,先是阿裏不哥,後是昔裏吉,公開起兵反叛,鬧騰了十多年,消耗了帝國不少元氣。自古以來,二國交兵,要說真正的贏家,那是沒有的。隻是苦了百姓,衣食無著,流離失所。我現在鬥膽提一個建議,望大汗明察。"
忽必烈知道,如今蒙元帝國真正的帥才,隻有伯顏一人了。如果不聽他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伯帥,你有話直說,沒關係的。"忽必烈像鬥敗的公雞,垂下了頭。
忽必烈心裏清楚,接下來,伯顏要講議和的事了。
果不出忽必烈所料,伯顏真的講議和的事了,伯顏沉痛地說:"蒙元和趙宋開戰半個多世紀了,戰事一直呈膠著狀態。可是一年前,自從宋國北伐軍攻陷太原府,戰局急轉直下,接著山東、河北大部分領地被宋國奪去。如今大都、上都等大城均被宋軍占領。我細細分析,帝國的戰略戰術並沒有大的問題,關鍵是宋軍的武器裝備大大增強,攻城和野戰能力大幅度提升。這一切,和趙林、孟菊、文天祥(已就義)、高雲、張玨、張世傑、李庭芝(已陣亡)、薑才(已陣亡)等將帥的傑出軍事才能有關,也和宋國掃魔隊的能耐有關。反觀帝國,軍隊傑出將領太少,逐草教不斷衰落,早已失去了往昔的號召力。民心向宋,大勢所趨,大汗欲繼承國脈,惟有與宋講和。"
盧世榮、桑哥等重臣聽了,皆支持伯顏的觀點,隻有與宋國講和,蒙元才能生存下去。否則,肯定是亡國一條路了。
忽必烈痛苦地閉上眼睛,無力地揮了揮手,無奈地說:"既如此,盧愛卿、桑愛卿全權負責和宋方講和。我下一道罪己詔,把戰爭責任攬到我身上,不牽涉其它人。伯帥,帝國三十萬主力軍,我就全交給你打理了。你要作好和的準備,也要作好戰的準備。"
伯顏說道:"大汗,我們既然和宋國講和,就要真心誠意,人家才會相信我們。如果我們抓著主力軍不放,宋國君臣是不會相信的,議和也就成了擺設!"
忽必烈聽了,睜著眼道:"講和是有條件的,我要求宋國把整個大草原給帝國,還有大草原周邊的一些城邑,也要讓帝國管理。議和後,宋國要有通商地點,不得在貿易方麵欺負帝國。總之,蒙元依然是一個獨立之國,不會受宋國的製約。"
眾臣聽了,大都搖頭歎息。
都什麼時候了,人家已經打到家門口了,六十萬打三十萬,不出意外,和林肯定被占。你忽必烈就算逃出和林,也會成為流亡之君,還要和宋國分庭抗禮,太過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