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聖霍爾大學(2 / 3)

“噓……,小聲點!不要議論這些敏感話題。”

二人心中一驚,不由得轉身查看,見來者原是羅伯特。羅伯特.蕭特,李元開現在的同班同學,來自二層山。與李元開和吳天不同,他的頭發是褐色而非黑,鼻梁上翹顴骨略高,顯示出典型的地球時代白種人血統。

在幾次民族大融合之後,現如今絕大多數人類都生得滿頭黑發,皮膚白中帶黃的造型。比以前的黃種人皮膚要白,又比白種人的皮膚略黃,實際上就是基本融合了黑白黃三色人種的顯性特征。像“蕭特”這樣白種人血統比較純正的家族,現今已十分少見了。

“喂,對麵學院的那位尚克子爵你們還記得嗎?”羅伯特故意低聲說。

李元開和吳天都是一臉錯愕,同時眨眨眼睛。過了許久小開才問:“那家夥好久沒找我們了,有什麼事情嗎?”

“他今天早上打電話來給我,叫咱們三人下午放學去中央操場西側的老地方見麵。”羅伯特把聲音壓得更低,偷偷摸摸說道,“我估計是半年前那件事情有結果了。”

“那件事啊……”,三個人同時陷入沉思,不一會又神秘兮兮的竊竊私語起來……

先不表他們這裏討論什麼,接下來我們對三人相識的經曆做一番簡單介紹:

由於民間普遍認為,李元開出生的共合曆1414年不吉利,因此這一年幾乎沒有人舉辦喜事慶典,出生的嬰兒也大量減少。“聖霍爾”各年級的學生人數一般都在8001200人之間浮動,唯獨1414年出生這一批,總共才隻有四百多人。再去掉其中就讀於聖艾克學院的人員,最後普洱學院這邊隻剩下307個學生,共分成八個班。

普洱學院的分班製度是,采用抓鬮的辦法,每三年要重新分配一次。李元開和吳天一年級時就分在了同一個班裏,並且坐前後位。相互熟悉之後才發現,二人的家其實隻相隔3條街,徒步走所需時間也不過七八分鍾。此後他們便經常來往,這樣三年下來,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四年級重新分班時兩個人分開了,但是仍一直保持著密切聯係。等到七年級第三次分班的時候,吳天與羅伯特分到了同一個班裏,兩人誌趣相投也成為了朋友。隨後通過吳天的介紹,李元開又與羅伯特熟識了,此後三人便時常形影不離。碰巧十年級分班,李元開又和羅伯特同分在七班,一直到現在。是命運的安排也好,或者說機緣巧合也罷,總之這三個“渾小子”是湊合到一起了。

注:如果您對體育沒興趣的話,下麵這一段可以不看,請直接跳到下一章。

轉眼間中午休息結束,下午的第一節是體育課。在老師監督下,李元開、羅伯特和幾位同學組成一隊,與同班的另一支人馬進行六對六“彈球”比賽。在這個時代裏,“彈球”成為宇宙第一運動,而足球、籃球與棒球則隻能屈居二三四位了。

這裏說的“彈球”比賽,與過去小孩子玩的彈球已經有了本質上的區別。五百多年前,隨著阿寶博士的改進,現代彈球運動就此誕生。正式比賽為八對八賽製,分為上中下三節,每節20分鍾,節間休息5分鍾。標準球場規定為長50米、寬25米的新型軟橡膠場地,還不到足球場的一半。由於采用了新技術新材料,在這種場地上比賽,即使人跌倒了也不會覺得很痛。

場地被一條中場線分割成左右兩個正方形半區,以正中央開球點為圓心,畫出一個半徑為3米的圓作為開球區。而在場地左右兩端的邊線中部,則各設有一個直徑為10厘米的球洞。球洞周圍是半徑6米的半弧形禁區,雙方的拚搶、爭奪和射球都隻能在禁區外完成。比賽中,隻有在攻方射球未進的情況下,守方隊員才能進入禁區撿球。

規定的比賽用球是一種直徑3厘米,重量為4050克之間的紅色發光球,比乒乓球還要小上幾圈。之所以用發光球,就是為了便於電視轉播和現場觀眾觀看。這種球落地後彈跳很小,性質上很像玻璃球,但是又不易碎。比賽中,使用除手以外的地方觸球都屬於犯規,而射球則必須使用拇指將球彈出,用手扔球被視為是嚴重犯規。此外,為了將安全與實用性發揮到最大化,“彈球”運動還設計有專門的護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