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文武之爭(1 / 1)

老臣的反應如此過激,把趙恒、張暉和燕若晴都嚇了一跳。

“本朝建立以來,太祖為防止藩鎮割據,將軍擁兵自重,不但收天下精兵入禁軍,建立輪衛製,還特意成立樞密院,專管軍務,而與之相對的,是政事堂,專管政務。二者不統屬,互不幹涉,由來已久。

今日所商,乃政務,非軍務,按製,樞密院不得參與。”呂蒙正向前一步,慷慨激昂道。

趙恒撇撇嘴,不以為然道:“就算是吧,可待會還要討論軍務,現在把樞密院的人叫來,隻讓他們聽,不說話;待會討論軍務的時候,你們隻聽著,不說話。總可以了吧?”

“此事雖小,卻關乎原則。此事上開了口子,日後難免不會再次發生。老臣以為,此事不可。”呂端一拱手,回道。

趙恒心中有氣:一幫老頑固!但他是不會輕易與人對著幹的,這事,自有人出頭。趙恒抬起右手,輕輕撫了撫發梢。

張暉看到,知道該自己出來唱紅臉了。“軍、政能嚴格分開嗎?大的軍事行動,需要各地調派糧草、民夫;需要與邊境百姓和諧相處;甚至需要與地方官共同協商防務。哪個離得了政務?

同樣,大的政務,譬如修建城池、橋梁,大規模移民,對外榷貨,哪項跟軍務無關?

所謂的軍政分開,無非是防止軍隊做大,威脅皇權而已。能分的自然要分,不能分的硬要分,就有違太祖的初衷。

今晚商討的,都是朝廷大事,豈有政事堂大員在,而樞密院官員缺席的道理?”

這一番道理,張暉在心中醞釀了多時,此時說出來,字正腔圓,雄辯滔滔,自我感覺良好。

“呔!門下中書眾宰執與太子商討要事,你個小小內侍,不知回避,還妄言議政,其罪當誅!”李沆大喝一聲,疾言厲色道。

張暉嚇了一跳,他是知道的,曆朝曆代,都會宦官幹政抱有極大的戒心。他在這個場合說話,無論說的多麼在理,都是理虧站不住腳。

張暉偷眼看了眼趙恒,後者沒有半分要說話的意思。他倆之間的默契,不需要言語,張暉知道,趙恒還要他繼續硬抗這一幫老臣,現在還不到他出麵的時候。

“好好,”張暉一咬牙,惡狠狠的反駁,“說的多麼義正詞嚴,我竟無言以對。隻有幾事不解,還望李相釋疑。”

“何事?”李沆知道張暉要進一步下說辭,有心拒絕,但他才高八鬥,思維敏捷,完全沒把張暉放在眼裏,便輕蔑的應了一句,定要好好的羞辱於他。

張暉忍住笑意道:“西川亂民為禍一方,朝廷派兵進剿,領軍大將是王繼恩,王繼恩更因剿匪有功授宣政使;又差遣衛紹欽往鳳翔任行營指揮軍事。這是不久前的認命,此二人皆宦官,朝廷如此行事,李相可有一言片字反對?更勿說李神福、張崇貴、張繼能、鄧守恩等皆為一方監軍。周懷政、弟神佑之流為一路走馬承受。如此多的宦官身居要位,李相又有何感想?”

李沆哪想得到張暉對朝政如此熟悉,隨口所列,皆是先皇在位期間的事。太祖嚴禁內侍幹政,可先皇為了掌控朝局,觀聞四方,大量啟用內侍,監督百官。自己此時若堅持太祖旨意,等若暗指先皇不是,無異於自毀前程,自尋死路;但若自己認可上述事實,又是自打嘴巴。端的是兩難抉擇。

張暉說完,便得意的在背後與燕若晴擊掌相慶。這一個多月,張暉的努力不是白費的,至少今天,就堵得李沆臉紅脖子粗。

趙恒暗中直豎大拇指。看下麵一幫老臣氣急敗壞的樣子,知道這時候,該他出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