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與塗山
塗山地處蚌埠市西郊天河鄉和懷遠縣城東南。塗山山脈,逶迤起伏,群巒疊嶂,瞰淮而立,沿淮水向東延伸,主峰高338.7米,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曆史文化,堪稱為淮河流域的一大名勝。
大禹及其妻子塗山氏女和兒子啟都曾以塗山氏國為依托,創造了輝煌的業績,使塗山得以名垂千古,成為華夏後人尋根訪祖的朝聖之地。
在距今約四千二百多年的帝堯時代,洪水泛濫於天下,民不聊生,堯派鯀去治水,九年不成。舜攝政後又派禹去治水。禹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教訓,確定了以疏導為主的治水方針。他“勞身焦思”,“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經過長期的艱苦奮鬥,終於在“諸侯百姓”的共同努力之下,製服了洪水。禹也取得了舜的信任和百姓的愛戴。
塗山是大禹的故居,大禹一生的事業與塗山有密切的關係。大禹指揮治水於塗山,《史記·夏本紀》載,大禹“導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於海”。疏通荊山峽是大禹治淮的一項重點工程。荊山峽處於淮河中遊,來自上遊的洪水被阻於塗、荊二山之南,致使塗山氏國大片土地被淹。在大禹的指揮下,挖開山穀,讓洪水自南向北穿過荊山峽東瀉。正如宋濂在《遊塗荊二山記》中所說,“二山本相屬,而淮水繞荊山之背,神禹鑿開,使水流二山間,其疏鑿之跡故在,人思其功,迄今不能忘。”
大禹娶妻於塗山,生子於塗山,會諸侯於塗山。《左傳》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西晉杜預注雲:“塗山,在壽春縣東北。”即今懷遠縣境內。今在塗山腳下有“禹會村”,即《呂氏春秋》中所稱的“禹墟”。
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禹“娶塗山”。禹的妻子是塗山氏之女。她是塗山氏國的一位年輕的“君主”或者叫“酋長”,是雄踞淮上的一方諸侯,在大禹製服洪水和治理天下的過程中,有輔助之功。《呂氏春秋》載:“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日,複往治水。”《史記·河渠書》載:“禹抑鴻水十三年,過家不人門。”《路史》載:禹“居外十三年,三過門而不人。”大禹新婚第四天,就告別妻子,忙著治理洪水。塗山當時屬東夷,“夷人以製造弓矢出名。‘夷字’的寫法就表示一個背著弓的人。”因此大禹與塗山氏女聯姻無疑是促進了華夏與東夷兩大氏族集團的聯盟和融合,有利於漢民族的形成。
大禹和塗山氏女的兒子啟,誕生於塗山的台(音怡)桑。大禹忙於治水,沒有時間照顧他,塗山氏女“獨明教訓”,“及啟長,化其德而從其教”,終於使其成為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在大禹逝世後,啟受到夏、夷兩大族團的共同擁戴,不失時機地取益的地位而代之,繼承了大禹的權力,並且順應曆史潮流,改“禪讓製”為“世襲製”,登上了夏朝第一代帝王的寶座,從而開創了華夏文明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