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跡神山寺
一
曆史上在滌州當官的文人有德政且又留下佳篇的除鼎鼎大名的歐陽修和他的《醉翁亭記》外,當數韋應物和辛棄疾。
韋應物(737—791),長安人(今西安市)。唐天寶末年,以三衛郎事玄宗。永泰時任洛陽丞,轉京兆功曹等職,建中年間出任滌州、江州刺史,後轉左司郎中,貞元初任蘇州刺史。
韋應物的生活道路頗為曲折。他少年狂放不檢,後來悔悟,折第讀書。中年以後,思想性格有較大的變化,從他多數的詩篇來看,他的思想是進步的。如《睢陽感懷》、《經函穀關》等寫安史之亂,頗露壯懷。他在曆任官職中都想努力做一個清廉剛直的地方官,並經常對民間疾苦表示關心。
唐代滁州包括清流、全椒、永陽三縣。由於當時政治文化中心在長安,地處東南的滁州,交通不發達,自然被視為遠藩之地,故韋應物在追述中說:“一朝黍蘭省,三載居遠藩。”(《管澗奴重陽二甥》)。韋應物是建中四年(783年)秋任滌州刺史,第二年(784年’)冬即罷滁州刺史,調任江州。詩人以“家貧”為由,寄寓西澗,度過了整整一個寒暑,過著“聽鬆南岩寺,見月西澗泉”(《歲日寄京師諸季端武等》)的閑居生活,於貞元元年(785年)秋,才赴任江州刺史。因此,韋應物在滌州頭尾三年,實際時間兩年。可他留下滁州詩作甚多,成為一筆可觀的文學遺產。
安史之亂後,唐帝國由昔日的繁華與統一,走向了衰敗與分裂。韋應物親身經曆了這個由盛轉衰的大轉變。他在滁州的詩有感慨這方麵的,如《寄暢當》,結尾四句:“丈夫當為國,破敵如摧山,何必事州府,坐使鬂毛斑。”表達了詩人恢複國家統一和安定的願望。有感時事的詩還有《寄諸弟》:“歲暮兵戈亂京國,帛書間道訪存亡。還給忽從天上落,惟知彼此淚千行。”這首詩就是以安史之亂為背景寫的。在這首詩前,他還作了首《京師叛亂寄諸弟》,感歎“羈離守遠郡,虎豹滿西京”,希望“何當四海晏,甘與齊民耕”。
韋應物的山水田園詩很多,過去批評家把陶、韋並稱。韋應物在滁州寫景抒情詩較多,既有“舟泊南池雨,簟卷北樓風”(《寄楊協律》)這樣的佳句,又有名篇《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韋應物的五言山水詩,在藝術上達到非常純熟的境界,白居易對其評價很高,稱之為“髙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
二
《國史補》說韋應物“性行高潔,鮮食寡欲,所居焚香掃地而坐”。由於他對隱居出世生活的向往,寫下了數量較大的閑適詩,其中代表作也是詩人在滁州所作的《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完山,何處尋行跡。
這首詩被選在唐詩三百首中,我小時候就熟讀過。前四句是寫道士,即道士在山中的種種活動,“束荊薪”、“煮白石”;後四句寫“寄”。既然是“寄”,自然會吐露對山中道士的憶念之情。詩的關鍵在於那個“冷”字。全詩所透露的也正是在這個“冷”字上。首句既是寫出郡齋氣候的冷,更寫出詩人心頭的冷。然後,詩人由於這兩種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道士在山中艱苦修煉,詩人懷念他這個友人,想送一瓢酒去,好讓他在這秋風冷雨之夜,得到一點友情的安慰。然而再進一層想,他們都是逢山住山,見水傍水的人,今天也許在這塊石岩邊安頓,明天呢,恐怕又遷到別一處什麼洞穴安身了。何況秋天來了,滿山落葉,連路也不容易找,他們走過的腳跡也給落葉掩沒了,那麼,到何處去找這些“浮雲柳絮無根蒂”的人呢?
三
韋詩中寫的山,即神山,在全椒西北,距縣城15公裏。山中有寺,曰山古寺。由於有韋應物的詩,這神山聞名遐邇。五代時期周顯示德三年,周世宗柴榮(民間稱其為柴王)率殿前都虞侯趙匡胤駐蹕神山寺。正因為周世宗、宋太祖兩位皇帝駕臨該寺,自此神山寺名聲更振,這也是神山寺的石階皆龍紋之由來。
近來,據專家學者考證,將韋詩與全椒大文豪吳敬梓的賦相聯係了。吳敬梓在《移家賦》中寫道:“尋桑根之遺跡,過落葉之山房。”由落葉山房還將吳敬梓的兩個伯曾祖吳國器和吳國鼎聯係起來了。
我是全椒人,自小就在全椒縣城讀書,不知什麼原因,神山寺竟一次也未去過。
今年清明節,我回家上墳,轉道全椒縣城,在好友汪魁和司機小湯的陪同下,終於遊了一次神山寺。
下午三點鍾,我們乘小車向神山寺進發,公路兩旁盡是綠油油的麥苗和黃澄澄的油菜,暖風飄進車窗夾帶陣陣清香,真是“暖風熏得遊人醉”。不到20分鍾汽車就停在古寺山門前。我們下車後,見山門上麵寫有“神山勝境”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左邊牆上書有阿彌陀佛。進山門後,沿碎石小徑登山,先見惠峰雙塔,養生亭和放生池,接著來到神山詩碑,其中有一個詩碑為我的校友、現全椒縣政協副主席秦錦章所書。這裏也是“神山寺”的大門。由神山寺門前平台拾級而上,第一重殿的正中供奉著笑顏常開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的背後是事馱菩薩。過庭院登龍紋石階,經新鑄的佛鼎至大雄寶殿。大殿正中供奉著新塑的釋迦牟尼佛,兩側有兩位比丘立像——年老的“迦葉尊者”、中年的“阿難尊者”。釋迦牟尼佛的背後是海島觀音,兩旁有善才童子和龍女。大殿兩側塑有十八羅漢。還有騎獅的文殊菩薩,騎白象的普賢菩薩。殿內還有百姓自動捐資新鑄的大鍾,新置的巨鼓,精致木刻的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