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謁秦始皇陵

每次出差到西安,我總要去拜謁秦始皇陵。因為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座皇陵,而且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贏政的墓陵。

我常常將秦始皇與亞曆山大大帝相比較:亞曆山大大帝20歲登上王位,通.過大規模軍事征服,建立起一個西起希臘,東至印度河,南達埃及,北抵中亞的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的亞曆山大帝國。此時他才32歲。秦始皇贏政13歲(公元前246年)繼位為秦王,22歲(公元前238年)親理朝政。先後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專政的中央集權國家。此時他也不過是39歲。

這兩位帝王死後都“住”在豪華的陵墓裏,秦始皇陵規模更宏偉。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七十萬,起土酈山隈。”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大詩人李白筆下,它謳歌了秦始皇的輝煌業績,描述了營造酈山墓工程的浩大氣勢。秦始皇帝陵於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初即位”開工修建,前後曆時38年,動用徭役、刑徒72萬餘人。它比著名的埃及國第四王朝胡夫金字塔修造時間還要長8年,相當於修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規模大3倍。

秦陵園的設計是仿鹹陽城的。陵園建製模仿都邑,這在中國曆史上還是少見的。陵墓的周圍呈回字形,築有內外兩重城垣。秦始皇帝陵的封土是夯築而成,形成三級階梯,狀呈覆鬥形。文獻記載:“原陵高五十丈”(115米)。

秦始皇帝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涉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現地下宮牆,南北長460米,東西寬392米,宮牆內的範圍為地宮,四麵均有斜坡墓道,麵積180.320萬平方米(270.48畝),地宮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內還有兩處形製不同的馬廄坑,一處車馬坑,兩處珍禽動物坑,兩處陪葬墓。最近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和百戲俑坑。在陵園西側還發現了兩處刑徒墓地和一處修陵人墓地。出土的文物多達十萬餘件。1978年臨潼縣西楊村農民在柿林中打井,發現了秦始皇兵馬俑。這是一處舉世無雙的地下軍事傑作。挖掘有1、2、3號坑,出土的陶俑、陶馬跟真人、真馬一般大小。38路縱隊,戰車為主力部隊,前峰、後衛、翼衛、步兵、騎兵相間,陣容龐大,氣勢磅礴,真實的藝術表現,給人以目睹秦時軍人形象和親臨秦軍陣地的感受。兵馬俑一發現就轟動了世界,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秦始皇帝陵位於今西安市臨潼區城東約5公裏的鄆山北麓。此處層巒疊嶂,山林蔥鬱,渭水逶迤曲轉,銀蛇橫臥,髙大的封塚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鄄山渾然一體。那高大的封塚之下便是充滿神奇色彩的地宮。地宮頂部繪有代表天體的日、月、星宿圖,底部有代表山川的水銀河,其間又有百官位次。地宮內還藏滿了多種奇器珍物。這樣的地宮不正是一個由天地人構成的宇宙圖嗎?

站在封塚上麵,我頭頂著蒼涼的秋空,腳踩“祖龍藏身處”,看到散落的秦磚秦瓦,心潮澎湃,浮想聯翩,好像自己與這一切也“渾然一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