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渡》八方
齊躍生
野渡
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新華書店經銷的散文集《野渡》收集了侯金波先生(1982—1999年)在國家級及省市級報刊上發表的60篇精品,篇篇令人回味,使人難忘。其中22篇原載《蚌埠日報》副刊,我想這也是本報的高眼光吧,同時也是我市文學界的驕傲。書名緣何稱《野渡》,作者在後記中寫道:因為我的故鄉在皖東一野渡口,那裏有我童年的夢。1999年作者又回到闊別很久的故鄉,故鄉所見所聞所感都在《野渡口的變遷》一文最後濃縮為:野渡人已走出封閉的歲月,與市場經濟接軌了。
領導
《野渡》作者曾在鐵路、紡織等部門任領導,現任我市水利局副局長、市政協常委。大凡熟悉他的人都曉得,此人沒官架無官味。我沒有探究領導階層的興趣,隻是走進《野渡》想一吐快意而已。在報告文學《唐百萬軼事》、《江淮女傑》、《她仍在歡歌》中,不難看出作者筆墨貼近百姓生活,凸現出深人調查研究的作風。我從《野渡》有些充滿哲理的篇章中,才真正知道,現代的好領導應是給百姓指路的內行,告訴百姓何為善惡。
作家
有高級職稱的侯先生,1945年生於全椒縣。早年曾主編《安徽教育》雜誌等,現兼任《中國紡織報》特約記者、《安徽水報》蚌埠記者站站長、本報特約通訊員。作為作家應該把高尚的、美好的東西發掘出來,讚美它,歌頌它,使更多的人感奮起來,仿效它,學習它。翻開《野渡》,在社會變革中各類高尚群像便會展示出來。如被收人袁鷹主編的《經緯風流》大型報告文學集中的佳作《霓裳羽衣曲》,正是歌頌了當今一位工人們愛戴的廠長。
老師
我常把優秀的書奉作無聲的老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野渡》當如此。作者在書中以平易的口吻談及他的寫作原則是:一要真實,二要能迸出思想感情的火花,三要行文簡潔以適應現代化節奏的生活。《讀大禹陵》一文,作者經深人考察後,作出客觀的結論:“把紹興的塗山說成是大禹娶妻生子的地方實為謬傳”;《馬野菜》真摯而深情地道出了做人的道理;《蚌埠人吃大蒜》以廣博的學識對讀者講述了吃中大有學問。我敬佩作者,正如書序中所述:金波對許多事情想得開、看得透、悟得深。
孝子
魯迅說: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讀者而不同。在《母親的希冀》中作者回憶到,兄弟姐妹五人中,母親最寵愛的是他,當他從安師大中文係畢業時,母親心花怒放。作者揮淚而就的《送母親遠行》中寫下:母親三歲時死了親娘九歲被送到人家當童養媳……在全家溫飽無著的情況下,母親養雞賣蛋供我上學。母親臨終前不停地念叨著:“我兒工作忙嗬!”孝子內心獨白在文尾處:我為在母親遠行時未能在她身邊而感萬分遺憾和內疚。作者對母親的孝,從獲報刊征文一等獎的《野渡口的變遷》及學術價值較高的《世界水日話治水》等篇中,看出已升華到對故鄉人、對祖國的孝。
種子
金波在談其經曆時稱,真是跨了一山又一山。我以為在他的人生旅途中,始終貫穿著黨的實事求是、艱苦奮鬥的作風,對弄虛作假的醜惡現象百姓早有煩言。在《“下海”一年》中作者言辭激烈:“有些人好講假話、大話,牛皮吹得山高……”對當今講奢侈的為官者,百姓深惡痛絕,在《毛澤東的服裝》中,作者語重心長地講,毛澤東同誌向來提倡艱苦樸素,並率先垂範,衣、食、住、行都很節儉。我在《野渡》裏發現,作者的筆墨似髙尚的種子,不論它撒到哪塊百姓生活的土地,都能生根開花結果。
朋友
不知是誰說過,朋友,朋友,朋不“有”,不朋友。我想此語中的“有”無非是講有錢、權、勢。我與金波是朋友。他有啥?他有一肚子學識。我從事繪畫多年,但對其深究仍是不夠,好在《野渡》中的《鳳陽皇陵·鳳畫》、《賴少其和〈套版簡帖〉》兩篇短文,像藝術上的朋友,朋友對我講,畫鳳凰的工序有九項:畫骨、披毛、勾線、頭道墨、二道墨、三道墨、描粉、塗黃、點金。我還得知原來我省漫畫木刻家、詩人書法家賴少其先生,早在三十年代,魯迅就對他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套版簡帖”》是賴先生收藏的四十幅明清徽州民間套色木刻,此件珍品對研究徽派版畫發展很有價值,也對研究賴少其美學思想有著重要意義。
揩模
每個人在世上都有一個位置,關鍵是占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唐詩人韋應物有詩雲“野渡無人舟自橫”,然而當你走進《野渡》,你會感到他的位置就是擺渡人。他能使你脫離低級趣味、使你從狹隘的地方向高尚的位置貼近——逐步駛向光明的生活彼岸。《野渡》的精髓是:人總要有點發憤精神,發憤並非蠻幹,而是腳踏實地去創造——為祖國的強大而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出光與熱。我想說,《野渡》的精髓是指導我做人做事的又一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