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歪理邪說“瞌睡蟲”(1 / 1)

太陰元始(注解①)二十三年夏至,東土濱州近海的一個名叫三川鎮的偏遠小鎮。一如過往數百年來的夏至一般,伴著蟬鳴開始了一年中最熱的一個季節。雖是個小鎮,倒也頗具規模,依山而建,傍水而落,鎮中更是少有的有一方占地約三十戶人家大小的瘦湖。雖然是個不小的湖,但是南北兩岸相隔又實在是太近隻怕比一般的河流寬一半左右。湖水碧綠瑩瑩,湖岸稍寬的地方成片的生著各色的睡蓮,白色的、黃色的、紅色的、藍色的的蓮花把這湖點綴的甚是好看。鎮上的人們也不怎麼理會流傳下來的“四色湖”的正規名字,隨意的喊著“瘦湖”。一來是因為名字實在拗口難念,另一個原因就是尋常鎮民的迷信作祟。這又“死”又“色”的名字實在難聽的緊。“瘦湖”湖水自小鎮後麵藍山的溪流彙聚而成,湖水下遊東出小鎮成一條小河,向著不知名的遠方潺潺流逝。

“瘦HN北兩岸,依湖而落的可以說是這鎮上最最繁盛的“瘦湖街”。從東到西依次而落著酒樓、客棧、錢莊、當鋪、布莊、車馬水行......最後還有一家私塾和茶館對麵而立。

“聖人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一個老先生的聲音從私塾裏傳了出來。

私塾裏隻見一穿著藏青色長衫、頭發微微發白的老先生,負手踱步在孩子們座位之間,孩子們亦是工工整整的坐在蒲團上,看著前麵先生用毛筆寫的聖人言,齊聲讀著,明顯這群可能是因為年紀還小而不懂其中含義的學生們雖然盡力想要把這三句話讀的整齊一些,但還是出現了不少的拖腔。老先生聽著學生們的讀書聲閉目不言、輕撚胡須、搖頭晃腦,顯然是早就知道這群可愛的小學生們不可能把這聖人言念整齊,微微一笑不以為意。

這老先生是三川鎮的教習先生--文聖言,雖然不是三川鎮本鎮的生人,但是到這鎮上教習孩子們學習“聖人言”已有三十多年。故而鎮上的男女老少都把到了學習年齡的孩子們送來讀書、識字。雖不圖孩子們能有什麼多大的造化,畢竟隻是尋常人家的孩子。隻求孩子們可以讀書明理,做一個正直、快樂的人。

文老先生在私塾最後麵負手而立,看了下私塾學堂最前麵自己寫下得聖人書,又看了下在座的二十幾名學生。最後目光落在離自己最近的一名女學生身上。輕撫胡須說道“千羽,你來給大家解釋下這三句話的意思吧。”

這名名叫千羽的女學生聽到先生喊自己起來解詞答意,也不似其他學生一般絲毫不慌張,就像是要玩做慣了的遊戲成竹在胸,離開蒲團站了起來慢慢道來“是,先生。這三句出自《聖人書》最後一篇《堯曰》(注解②),意思是人若是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就不能算的上是君子;不懂得禮,就不能夠做到立身;不能夠識別它人的言語,就不能夠識別它人”

“解釋的很好”文老先生踱步到這名女學生的身邊,輕拍了下她的肩頭,對她微笑點頭示意她坐下。又往前走了兩步微微皺眉看到最前排靠湖岸窗最近的一個小男孩正在做瞌睡蟲狀,接著說道“那誰又來說說這個“不知禮”三字中的禮字應該作何解釋?”說完也不等堂下學生反映直接喊出一個名字“蘇調調,你起來說一下吧。”

私塾堂上安靜了數息時間,遲遲沒有聲音。堂上的孩子們,平時膽子大一些的頑皮孩子這時忍不住好奇心,抬起頭來看向最前排靠窗位置上的小夥伴“蘇小調“。隻是本該有個站著的身影的位置上,那個背影似是比平時的身影更矮小了些,頭也一上一下就像是平時泛舟瘦湖上采蓮的艄公帶的鬥笠。眼見的學生都是愣了一下,然後不知是哪個忍不住的學生竟是“噗嗤”一聲笑了出來。這一笑很多調皮的小夥伴也是跟著起哄,連最後排一直做著摘抄筆記的馮千羽也蹙著眉向那邊看去。這一看連平時一向高冷的她也是忍不住掩嘴一笑,又怕被其他學生看到迅速低下了頭。

也不知是睡得時間久了,還是故意為了逗學生們笑堂。蘇小調像是睡醒了,又像是從來沒有睡著一般。站起身子,也不用身旁同窗損友的提醒,稚氣的聲音含糊的說道“禮呀!就是禮物、禮品的意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