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西部不再遙遠下(1 / 3)

第六章 西部不再遙遠下

這位已有20年軍齡的營長是個老通信兵4981年人伍,1982年就去重慶通訊工裎學院上學,學的是電源專業,畢業後分到有線連當排長,以後當連長,現在是工兵營營長。

在談話中得知,他參加過94年的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光纜施工。踉眼下的施工相比,他說94年那次規模宏大,同樣都很艱苦,但那次能甩開膀子,幹得痛快,苦也苦得痛快。這裏海拔髙,氧氣吃不飽,幹得窩囊,苦也苦得窩裏窩囊的。

張營長的話很有品頭,品過了,覺得確是那麼固事。

怎麼個窩囊法?他自問自答地說,有勁用不上。剛來到山上那幾天,幹部戰士患髙原反映症的不少,不要說幹活,就是平躺著也上不來氣。後來慢慢好些了,但千活總覺得有勁使不上,動作稍大些,就頭暈眼花,心咚咚地跳著像打錘。我們對大家說,在喀喇昆侖山上施工,性急吃不了熱蒸饃,得悠著勁兒幹。突擊幹不成,就隻好拉長作業時間。半個月過去,就好多了,速度也上來了。但扛杆子、挖坑這些活還是很吃力,扛杆子走不了幾步就得停下來歌一陣。一根杆子九米長,二三百斤重,要是在山下,兩入扛一根是小菜,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喀喇昆侖山上,就沉得像石頭了。扛不了幾步腿就發軟。總之,髙山缺氧讓你不能利利索索地幹活,你說,這不窩囊麼?

當然,除了高山缺氧,天公也經常不做美。我們施工,正是昆侖山的雨季發了一次山洪,沒法通車,這裏成了孤島,有20天時間不能運糧食,我們隻好精打細算勒緊腰帶過日子,一日三餐改為兩餐,每頓每人兩個餿頭、一個菜,照常施工。

雨季給施工帶來的困難更大,到處都是山洪,戰士們站在洪水裏打釘子,凍得渾身直打哆嗦。7月23日的洪水來勢迅猛,那次給我們造成了一點危機。按我們掌握的規律,洪水一般都是下午四時才下來,因此我們要求,施工人員都要在四時前準時撤下來。誰知那天山洪提前下來了,把施工二連三個戰士截在滾滾洪水中的線杆指導員彭世榮帶領全連幹部戰土站在齊胸的洪水中,堵住一道人牆,把三個戰土逐一接了下來,冋到駐地時,已淩晨五時。

這時,外麵傳來了一陣歡快的嬉鬧聲。我從敞著的帳篷門朝外看去,隻見許多幹部戰士都端著冒著熱氣的臉盆,放到地上,然後脫光了衣服,隻剩條褲衩,喝叫著,擦洗起來。

我問張營長不會感冒嗎?”

張營長說不要緊,今天中午太陽毒,我專門叫炊事班燒了一鍋洗澡水,讓他們好好洗一下。幹部戰士一個多月沒洗過澡了——我們規定不能洗,就是怕感冒,在喀喇昆侖山上感冒了不得了。大家天天喊難受,說再不洗澡,身t就要長蛆了。我說長蛆了也不能洗。現在任務完成了,就洗個澡吧,總不能帶著一身汗臭下山吧。再說,有了洪水中的那一夜折騰,我們心裏也有點底了。”

說到這兒,張營長看著門外,若有所思地說兩個多月,他們確實受罪了。”他指著一個穿紅褲衩的戰士對我說,“你看見了嗎,那個穿紅褲頭的小個子兵,才16歲,重慶的兵,叫許高峰,瞞了年齡來當兵的,和大家一起扛杆子。我看他扛著杆子走路趔趔趄趄,又擔心又心疼,讓他留到炊事班做飯,他死活不肯。他說當兵兩年,這機會不多,他要給部隊留下點什麼j

陽光下,我看見16歲的許高峰頂著一頭肥皂沫,和旁邊的一個戰友說肴什麼,笑著。

我看見他笑著時候,臉上稚氣未退。

我在想,此時,他的爸爸媽媽知道他們的獨生子正在喀喇昆侖山裏走向成熟嗎?

軍營對人的鍛造是桓前的。

我和張營長說話的時候,進來了一個風塵仆仆的上尉,一邊用衣袖擦著頭上的汗,一邊對營艮說媽的,又有一根杆子被汽車撞斷。

“在哪一段?”

“離駱駝石不遠。”“光纜扯斷了沒有?”

“沒有。”

“這就好,光纜扯斷就麻煩了。”營說著,遞給上尉一塊西瓜,轉頭又對我介紹說,“他剛剛巡線回來。在驗收之前,我們每天都得巡線,反複檢查工程質量,再就是看有沒有意外損壞。”

說罷,他又問上尉杆了能箍嗎?”

上尉搖搖頭不行,齊茬茬從屮間斷了。得換新的。”

營長說走,看看去。”

說著他從凳子上站起來,有點抱歉地對我說:“我得去下。”說著,他像想起來什麼似的。在桌子抽屜裏翻了一陣,翻出一頁信紙,遞給我,有點+好意思地說這是我記的好人好事,想寫篇稿子,給軍區的小報投投稿,可是總也寫不出來,送給你,也許經你的手能寫出來。”說罷,他同那個上尉風風火火地走出了帳篷。

我接過那張紙,看著他記下的“好人好事”:

連長石勇強在施工前,老婆將要分娩。他在山上施工時,老婆打來電話,說生了個兒子。他很高興,大家也很高興,老婆要他給兒子起名字,大家說,生孩子時你正在昆倉山施工,就叫石昆侖吧。他說不錯。

士官尤明善結婚不久,就要上去施工,隻好把老婆送回四川老家,正是暑期運輸高峰期,在火車上老婆被擠得流產了。我們開進途中,在庫爾勒得知這一消息,大家都很難過,以營的名義給她寄去300元。

即將複員的士官鄭宏偉、芮兆軍都是第十三年兵了,可以不上山,他們孩子都小,老婆也都有病。他們說自己技術好,再為新疆建設做點貢獻吧,毅然上了山……

我們告別了這幾頂帳篷,我們記住了這幾頂帳篷。再過幾天,這幾頂帳篷將要撤走。當它們撤走之後,這裏將不會留下任何標記。軍人們的平平淡淡的故事將會由閃亮的光纜在昆侖山的大風中一遍一遍地訴說……

1994年4月13日,《中國青年報》在頭版頭條位置,以《勝似光速——西部通信光纜建設記實》為標題,發表了一篇3000多字的通訊,其中有一段這樣寫道:

1994年4月1日,遨遊於太空的偵察衛星發現,在中國的西部,一條開掘的地溝,翻越海拔3000米的烏鞘嶺,穿過星星峽,橫跨戈壁瀚海,神速地向西延伸著。

這就是世界注目的亞歐陸地光纜西(安)蘭(州)鳥(魯木齊)段工程……

4月的風,在戈壁灘上呼嘯著,這裏有世界著名的安西風庫,百裏風區、達阪城風口。頂著十二級的狂風和漫天飛舞的沙石,蘭州軍區2萬多名官兵上來了狂風將施工部隊3多人的帽子到跑了,30多頂帳篷吹得無影無蹤,然而,施工官兵們有著一個共同的決心:“不管狂風怎麼刮,工程不能停”。機器吹倒了,重新架起來;人吹倒了再爬起來,不少戰士索性趴在地上幹。一個月施工下來,官兵們平均每人穿壞兩雙解放鞋,1米5的鋼釺隻剩下50厘米,12磅的大錘磨削得隻剩下5磅。新疆軍區某“紅軍師”是一支特別能戰鬥的隊伍,戰士們創造了在戈壁沙礫土中日挖掘87米的紀錄,,被稱為“鐵榔頭”

的新戰士多爾坤,每天打炮眼掄大綞4萬次,以每秒一次的頻率,每天要連續幹11個多小時。一位連長,一個月內體重下降了19公斤。90%的官兵手都磨破了,每個人的臉上、身上都脫了三層皮。一位過路的老司機看了此情此景直流淚,說隻有解放軍才能吃這份苦。”

英雄的人民解放軍官兵以“掉皮掉肉不掉隊,流血流汗不流淚”的戰鬥誓言,隻用40多天,提前一個半月完成了土石方作業任務,指戰員用手工作業,創造了機械化作業也難以達到的高速度和高質量……

上文所說的丙蘭烏光纜逋信工程,是國家“八五”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是歐亞大陸光纜通信的主要組成部分,全長2976公甩,橫貫陝、甘、寧、新4省(區)的58個縣、市。其中由軍地共建的蘭烏段長達2200多公裏。考慮到蘭州至烏魯木齊段是我國境內一條最、施工難度最大、自然環境最惡劣、地形地質極其複雜的大型工程,又是引進外資項目,為了確保1期和質量,國家郵電部經與總參通信部商定,將此項工程陚予了蘭州軍區部隊。

而蘭烏段新疆境內的800多公裏施工任務,則落到了新疆軍區某紅軍師的肩上。

解放軍援建亞。歐通信光纜£程的消息立即引起了各方媒體的關注,自施工部隊進駐施丄點起,首都各大報刊、電台、電視台以及西北五省區的新聞單位紛紛湧來,一時間,西部的戈壁大漠成了人關注的焦點。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裏,各種風格的消息、通訊持續性地覆蓋了國內兒乎所有的新聞媒體。

在這場新聞大戰中,素以敢打硬仗惡仗著稱的紅軍師尤為引人注目。

這支部隊已經走過了60多年的光榮曆史,它由被埃德加?斯諾稱之為“中國的羅賓漢”的劉誌丹及謝子長於1932年在陝北創建,半個多世紀來,它的足跡深深地鐫刻在大西北的土地上。戰爭年代,它參加過大小戰役上千次,過關奪隘,屢建奇功,因而贏得了敢打敢拚,長攻善守,勇猛頑強的讚譽。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中,這個師七天五夜縱深穿插敵後250公裏,圍追堵截,令印軍聞風喪膽,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高度稱讚。

如今,把亞歐通信光纜最艱苦的一段交由這支部隊來完成,似乎順埋成章。

在蘭州軍區領受任務時,紅軍師師長雷光銀、政委任祖林在異常喜悅、振奮的同時,也從將軍們的目光中讀到了幾分沉重。

將軍們問:4月1日開工,6月底完成,有問題嗎?

他們回答:沒問題。有困難嗎?

沒困難。

你們師的戰線拉得最長,地質地形最複雜,要穿戈壁,過沼澤,還有四個大風口。這些我們都考慮過了。

將軍們再次叮囑:記住,800公裏,隻給你們60天時間。他們再次表態:保證按時完成任務。

立下了軍令狀,師長政委踏上了歸途。為了再仔細觀察一下將要施工的地段,他們舍棄了飛機,坐火車回到了新疆

過了星星峽,迎接他們是呼號著的黑風。他們扒在車廂的窗玻璃上,透過昏天黑地的風沙,仔細地注視著匆匆掠過的每一座沙丘,每一塊窪地,每一條幹溝,以及被戈壁和沙漠隔成小塊的綠洲一不過此時的綠洲不綠,塞外春天的腳步總是那麼瞞蹣跚跚進疆後的800公電,他們幾乎沒有合過眼,他們望著車窗外的一片枯黃,在籌謀:哪裏有村莊,哪裏有水源,哪裏有電可以放置多少兵?

他們將在這覓安營紮寨,進行場他們不熟悉的戰鬥。

冋到駐地,兩位主苜來不及洗去路風塵,便緊鑼密鼓地籌謀起通信光纜施丄的各項準備工作。

召開黨委會,部署施丄仟務;師領導帶工作組深入部隊,進行動員教育;分發電報,收攏兵員……一一切都緊張有序地進行著……雷師長也像蘭州軍區首於詢問他們那樣,問各團團長政委們:4月1日幵丁,6月底完上,有沒有問題?

團長政委們齊刷刷地回答:沒問題!

有困難嗎?

沒困難!

其實無需多問。朝夕相處,雷師長了解自己的部屬們,他相信他的部隊,在紅軍師的曆史上,還沒有過失敗的記錄。雷師長看著那一張張由於激動而漲紅的臉,他用不卨的聲音說了一句:我相信大家,我們是紅軍師。團長政委們紛紛表示:打好這一仗,在支援國家經濟建設中立新功,為紅軍師再添光榮。

部隊終於進點了。

師領導麵前,出現了這樣一組數字:

167名帶病官兵堅決要求奔赴施工第一線;

56名休假幹部提前結束假期歸隊;

12名戰士咬破手指寫血書請求參加施工;

10名幹部因春運車票緊張,己掏錢買機票返回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