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

這本書是對一個人和一段曆史的記憶。隨著歲月的流逝,記憶是可以淡出腦際而消失的,挽救的辦法則是用文字固化。

1960年代初,作者有幸在江隆基的門下讀了五年大學,那是他生命事業的鼎盛時期,也是他艱難地創造蘭州大學空前輝煌的時期。我們聆聽他的教誨,熟悉他的身影,在那個幽雅的校園裏完成了學業,改變了人生的命運軌跡。此後幾十年,對我們敬愛的江校長的記憶總是揮之不去。

1990年代初,受鄧小平“南巡講話”的鼓舞,李振國、李春安、鍾寶申等幾個蘭大物理係的畢業生返校來到江隆基塑像前,對著隻聞其名未見其人的老校長立下宏願:要以老校長的名字命名,自己創業辦個高科技公司。他們於2000年成立西安隆基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之後經過十多年的打拚,由鍾寶申任董事長、李春安和李振國等人任董事、以蘭大物理係畢業生為骨幹力量的隆基公司已發展壯大為涵蓋多個子公司、為光伏和半導體產業提供高質量單晶矽產品的全球知名企業,並於2012年成功上市( 隆基股份 )。隆基公司以“善用太陽光芒,創造綠能世界”為“企業使命”,以“成為全球領先的太陽能電力設備製造商”為“願景”。當今中國的上市公司成千上萬,而以自己母校的校長命名的還有沒有?我們無從得知。然而此舉恰好證明,一位傑出的教育家所影響的決不是一代兩代人,而是延續的後代,即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者是也。

1990年代末,崔乃夫、聶大江兩位老部長倡導為江隆基創作拍攝一部電視劇,得到蘭州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大力支持,我倆參加劇本創作隊伍。為此,我們在江隆基工作過的北大、蘭大及陝西作了較為深入係統的資料收集和人物采訪工作,積累了可觀的資料,並將資料梳理成這本書的原稿,以《 沉重的輝煌 》為題打印若幹,作劇本創作素材之用。電視劇《 江隆基 》於2001年建黨八十周年時由央視一套、八套前後播出,多家省市台也予以熱播,社會反響頗佳,並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電視連續劇獎。歲月蹉跎,彈指二十年過去,電視劇主創鄭重先生已經作古,我們也進入古稀之年,但校友們相聚,仍然抹不去對江校長的深情回憶,皆言電視劇是“一遍過”,再看不容易了,建議我倆將那個打印稿修改出版,以存之久遠,激勵後代。

今天要我們“重返”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曆史語境,真實地再現江隆基當年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二十年前能為我們詳盡地回憶往事的季羨林、侯仁之、朱子清、趙儷生等老一輩學者及江的同事史夢蘭、林迪生、聶大江等幹部都相繼辭世,本次重寫,主要依靠文字資料。江隆基夫人宋超晚年所著《 歲月有痕——我與隆基在一起的日子 》、女兒江亦曼提供的其父寫於1943年的《 自傳 》和寫於1962年的《 申辯書 》,幫我們厘清了江隆基人生際遇和革命生涯中的若幹疑難。其他主要參考資料有:苗高生著《 江隆基傳 》( 1991年 蘭州大學出版社 )、張克非主編《 蘭州大學校史 》( 上編 2009年 蘭州大學出版社 )、楊峻主編《 我與蘭大 》( 1999年 蘭州大學出版社 )、《 紀念江隆基文集 》( 1987年版、2005年版 蘭州大學出版社 )、《 江隆基教育論文選 》( 1981年 陝西人民出版社 )、《 江隆基教育文選 》( 2005年 蘭州大學出版社 )、王學珍文《 江隆基與北大 》( 載《 紀念江隆基文集 》2005年版 )、北京大學校刊( 1953—1958年 )、西鄉縣文史資料( 第三集1986年 )、楊建業著《 馬寅初 》( 1993年 中國青年出版社 )。我們對上述編著者深表謝意,因是文學作品,恕不一一注明出處。

我們將本作定位為傳記文學作品,它不同於傳記、評傳一類的曆史專著,更有別於電視劇的虛構藝術。我們追求曆史事件的真實和人物形象的鮮活,力求敘事準確,講好故事,因此對素材的選取慎之又慎,凡重要事件和數據都見諸公開出版物,人物盡量選取個性鮮明又有代表性的。江亦曼姐妹及部分在京校友閱讀了本書的完成稿並提出一些修改意見,我們都予以采納修改。中國小說學會會長、博士生導師、著名文學評論家雷達既是蘭大校友又是作者的同班同學,認為是傳記文學的上乘之作,並熱忱作序。作家出版社看好本作決定出版發行。蘭州大學北京校友會作了許多聯絡溝通工作。在此對為本書寫作、出版發行有所幫助的人士一並致以真摯的感謝。

作者

2014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