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水流湍急的生活
1、米廠與船廠
當興東鎮的大規模基建基本結束,小城鎮的框架初步拉開之後,興東鎮獲得了“江蘇省文明鄉鎮”的殊榮,王書記接著被調到了縣裏當上了國土資源局的局長,但楊鎮長卻未能順理成章地當上書記,而是從外鄉調來了一名裴書記。楊鎮長感覺自己被耍了,可是又不好對過去的王書記現在的王局長發火,因為王書記據說將來是要竟選副縣長的,所以得罪不起,盡管心裏有氣,但王書記離任時,楊鎮長還是隆重地為他舉行了送行儀式。不過送行儀式沒在本鎮舉行,而是開車到鄰縣東台的一家大酒店,專門吃了一頓海鮮。鎮裏的主要領導副鎮長副書記都到了場,一桌連煙帶酒一共吃了4000多元,然後一行人又去了當地最有名的娛樂休閑中心“紅磨坊”喝茶唱歌。開了一個大包間,一人一個小姐。楊鎮長唱了一曲《送戰友》,唱得動情動容、聲淚俱下,感動了在場的所有的人。王書記更是感激不盡,也充滿激情地唱了一首《朋友》作為回報。然後有人和小姐一起唱起了情歌,有《心雨》《糊塗的愛》《知心愛人》,其他的人,有和小姐在說笑調情的,有摟著小姐跳舞的,有的表麵上什麼也不幹大,隻是把手伸進小姐的裙子裏,找一找溫柔的感覺。大家一直唱到夜裏十二點多鍾,兩輛轎車(一輛“別克”是王書記的,一輛“帕薩特”是楊鎮長的)還有兩輛“桑塔那2000”一起離開鄰縣東台在夜色中向興東鎮駛去。途中不知誰看著漸漸離去的明亮的路燈開了個玩笑:我們剛才是從黑暗駛向光明,現在是從光明駛向黑暗,立刻被另一個人罵了一句:少說不吉利的話,傳到楊鎮長的耳朵裏,他會難過的。
送走了王書記,裴書記上任後,楊鎮長給他搞了一個接風儀式,歡迎新來的書記。不過這一次是在本鎮的“真知味大酒店”擺的。因為規模不能太大,但又要表示全鎮各部門幹部的禮節。所以分了好幾次,好幾個層次,第一次是人大主席,鎮長,副書記、副鎮長;第二次是鎮助理及辦公室人員。第三次是各部門的負責人。第四次是鎮上各企業部門的負責人。第五次是村幹部。楊鎮長親自籌劃主持的這五次歡迎會斷斷續續持續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樣裴書記對本鎮的各個部門各個層次的人基本上都見過麵了。裴書記對楊鎮長的接風儀式嘴上說太浪費了,心裏卻大加讚賞,這是給他麵子呀,老楊真會做人。既然你給我麵子,我也不會虧待你。所以裴書記一上任,第一次黨委會上就很謙虛地說:楊鎮長是我的兄長,他有著豐富的基層工作的經驗和能力,我今後要多向老楊同誌請教學習。一句話讓楊鎮長心裏暖洋洋的,工作更加賣力了。
這個裴書記原來在本縣的一家工業很發達的鄉鎮當鎮長,這次是縣裏把他調到全縣“東大門”來當一把手,是要改變興東鎮工業落後的局麵。所以裴書記一來,就大興招商引資之風。他首先圈了一大塊地,樹起了一個高大的廣告牌-------“興東工業園區”。其實除了圍牆,裏麵什麼都沒有,裴書記還在黨員冬訓班的最後一天,把全鎮參加冬訓班的所有黨員幹部五六百人一車一車的拉到興東工業園區。
裴書記在寒風中用喇叭做現場演講:
同誌們,現在展現在你們麵前的是一塊空地,可是在這塊空地上,我希望大家通過各種關係,各種手段,讓這塊空地變成一塊寶地,在它的上麵描繪出鄉鎮企業的藍圖,讓它結出金色的果實,這就需要我們大家齊心協力,到全國各地招商引資,凡是招商引資有功的,我們要予以重獎,經濟上的政治上的都有……
雖然天氣寒冷,但參加現場會的黨員幹部們心裏被裴書記說得熱熱的,水香也覺得這位裴書記至少是想在這裏幹出一番事業的。況且在冬訓會上,裴書記也多次表揚了桃花村的生態旅遊。會後,裴書記親自對水香說:要想村子富,沒有企業不行,桃花村的地理位置優越,對辦企業有天時地利,水香知道裴書記的話不無道理,可是她也知道招商引資的難處,有時候也碰了運氣,就看那些老板願不願意,高不高興,當然更主要的是要看關係,看是否有利可圖。如果哪個老板願意來投資,主要是看有無優惠政策,比如土地的租金,減稅,還有就是廉價勞動力。所以冬訓班一結束全鎮掀起了一股招商引資之風,全體黨員幹部紛紛出動,利用親戚或朋友的關係四處聯絡。因為一旦招商成功對自己的政治、經濟都會有很大影響和幫助。人隻要有了動力,做事就會認真多了。
果然一個月後,先有一家服裝廠進了工業園區,接著又有一家不鏽鋼廠進了工業園區。隻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有十幾家工廠進了工業園區。裴書記看著一幢幢新的廠房,聽見廠房裏機器轉動發出的歡快聲,心裏充滿了喜悅。說句老實話,他心裏也害怕,自己說了大話,萬一工業園區搞不成,他的第一炮就沒打響,那以後還怎麼開展工作,怎麼服人。雖然財政所長告訴他,各種車旅費活動費增加了不少支出。但看到掛了牌進了園區的十幾家工廠,裴書記認為還是值得。他也知道,有些幹部趁機撈了些費用錢,但也就算了,服從大局為重嘛。增加點開支,吃點喝點算什麼,就像一個家庭一樣,不會用錢,就不會賺錢。雖然園區內辦了工廠,還不能給全鎮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但畢竟轉化了本地的不少勞動力,這種貢獻是無形的,同時也拉動了本鎮消費的增長。
當然在招商引資中也出了些問題,有一家化工廠的汙染相當嚴重,對空氣都有影響,當時有人反對,但裴書記一看項目投資達四五千萬,也就咬咬牙簽了合同。你想這麼大的項目本鎮還未有過,如果失去了它,整個工業園區會黯然失色。但如果擁有了它,土地河流村莊將黯然失色,楊鎮長當時心裏這樣想但沒敢說出口。他對引進這家化工廠是有意見的,因為他老家就在化工廠後麵,有一次他回去一看,看見田地裏的麥子焦了一片,河裏的水顏色也泛著綠色,肯定有汙染,可這麼大一個項目,光本地招工就有二百多人,裴書記又怎麼會忍痛割愛呢,隻好作些犧牲了。可是不知道是誰舉報到了縣環保局,縣環保局派人下來檢查,裴書記親自出麵做了工作,並答應讓他們做好“三廢”的處理工作,環保局的人吃了頓飯,每人帶著兩條“中華”香煙例行公事地走了。第二天裴書記在幹部大會上狠狠地發了火,大罵出了內奸,人心不齊,集體意識不強,懷疑有人拆他的台。不過從那以後,凡招商來的項目都要看看有沒有汙染,會不會對當地的村民生活有什麼影響。這件事搞得裴書記頭疼,又要搞企業,又要辦好企業這就難了。
有一次開會的時候,水香說桃花村要搞一個米廠,把當地生產的大米包裝統一送到市場上賣。這句話引發了裴書記的靈感,是呀,隻有抓住本地有特色的東西辦企業,把自己的品牌打出去,才能有前途有生命力啊,這裏是魚米之鄉,水稻年年豐收,而且大米也很好吃,如果再引進高產優質水稻,自己種植,自己加工,自己銷售,一條龍生產,不是賺大錢嗎,何必看別人臉色行事呢?於是裴書記又決定在緊靠桃花村的車路河邊上劃了一塊空地,專門讓人投資米廠。投資米廠主要是廠房和碾米機器設備,隻要二三十萬左右就可以了,米主要是販糧的販子前來加工,米廠收取一定的加工費,加工完米販子再把米運走賣。後來發現單純加工費畢竟有限,有些米廠老板也自己到農戶家去收水稻,自己加工包裝跑市場,這樣本錢大些,但本大利大,賺錢也快。很快如雨後春筍般一下子冒出了十幾家米廠,販米的大船一溜子排在岸邊,長長的頗為壯觀。不久,裴書記又成立了一個糧食市場管理辦公室,並且對大米質量和包裝提出了要求。他要求每家米廠注冊自己的品牌大米,並且上網銷售,漸漸地,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整個車路河邊米廠一家挨著一家,細數一下有一百多家,自然,這裏也成了全國大米的一個巨大的中心集散地,當年的交易量就創了全國第一。這下,糧食市場的影響更大了,加上配套的編織袋廠,飯店旅館,汽車修配,醫療室等機構,更旺了糧食市場的人氣。有了原始資本的積累之後,這裏的有些米廠又花了幾十萬元買了先進的色選機和刨光機,據說,通過色選刨光的大米一粒粒品瑩潔白,加上又是水鄉大米,在外地很受歡迎。糧食市場管理辦公室又根據市場行情,在包裝上大做文章,有的采用小包裝,10公斤、20公斤,而且免淘洗的綠色產品直接進入了上海等各大城市的超市。
桃花村因為米廠的紅火,第三產業格外興旺,旁邊的飯店旅館,浴室、衛生室都是桃花村人開的,無形中增加了桃花村的收入,村委會的日子也好過多了,有個什麼事,幾個米廠一捐款就辦成了。水香覺得實踐證明當初辦米廠的路子是對的,光靠原始農業是不行的,得要新型農業,比如已搞的生態農業,果園經濟,對農產品的開發利用,其實這裏麵潛力大著呢。
隨著米市場的一炮打響,興東鎮又在桃花村所在地段的車路河北岸,悄悄規劃著船廠的新建。因為從電視報紙上得到的信息,近年來國家對運輸船隻出於安全考慮,要淘汰所有的水泥船、木船,而且要全部改成有方向盤的艙機式,不允許再使用掛機式。桃花村有一個村民叫丁智善,原來在村裏做民辦教師,早年因為生二胎被罰款,在家生活不下去,一氣之下借錢去蘇南弄大船。開始是一條50噸的水泥船,後來越弄越大,弄到1000噸的鐵船,再後來有了好幾條船,在換船的過程中發現船廠的利潤特別大。其實辦船廠隻要引進一些技術人員,本錢不用很大。租一塊靠近河流的廠址,每年不過幾萬塊錢,自己安裝一台變壓器,再買點氧焊機等設備。一般在訂船時先交50%的定金,餘下的按船的進度支付,船竣工下河通過驗收後,再將餘下的款付完。所以辦船廠的流動資金不需要太多,主要看鋼板的行情,鋼板進得便宜賺大錢,鋼板進得貴些賺小錢。圖紙是專門有人電腦繪製的,一般的模子差不多,隻不過噸位上有差別,一開始隻能造50噸,100噸的鐵船,後來也能造500噸甚至1000噸左右的大船了。丁智善作為桃花村乃至全鎮第一家私人造船企業,一開始就有了不少訂單,規模漸漸大了,後來他的船廠竟成了全縣第一家造船大廠。其他人看到丁智善造船發了財,也竟相效仿,紛紛辦起了船廠,但規模都不及他的大。所以在桃花村附近的車路河的兩岸自然形成了兩道獨特的風景線,河南邊是一家接一家的米廠,河北岸是一家接一家的船廠,南邊是機器聲隆隆,北邊是紅旗飄飄(船頭上插著紅旗)弧光閃閃,叮叮當當,仿佛兩條巨龍騰飛起了興東鎮的兩大支柱產業。不僅富了桃花村,更富了全鎮。裴書記上任兩年多的時間就在興東鎮打了一個漂亮的經濟翻身仗,由原來的鎮政府人員工資不能及時發放,到如今的每年光各種補貼獎金就7、8千,錢最有說服力,發展才是硬道理,大家在嚐到甜頭之後確實感受到了這一點。
2、重蹈魚塘承包的覆轍
朱亞夫被分工分管本鎮的水產,這幾年水產業不及從前,有點落後了。朱亞夫對全鎮的魚塘、蟹塘進行了核查,原來許多承包戶好幾年不上繳了,也沒人顧問,他們鑽了空子。朱亞夫在對全鎮水麵進行核查後請示裴書記楊鎮長,決定全部重新招標承包。朱亞夫說重新招標是有他的理由的,許多魚塘、蟹塘已到了期但沒有重新訂合同,這些人也不上繳,由於魚塘蟹塘散落在各村,隻要給村幹部送點禮就行了。現在朱亞夫要收回這權力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損失,但他們不好明說,所以想和承包戶一起隱瞞水麵的麵積,朱亞夫組織了鎮裏和村裏的幹部組成了一個水麵丈量小組,重新對各村的水麵進行實地丈量,重新登記造冊,公開招標。對於權利的回收,朱亞夫知道這其中隱含著巨大的經濟利益,果然,有承包戶紛紛找上門來,來的時候,當然也絕不是空手而來,這些人承包嚐到了甜頭,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給你承包了,上繳少一點,錢不就來了嗎?這些人紛紛登門詢問招標的事,每次開始朱亞夫總是很正式地拒絕他們,公開招標,我也幫不上什麼忙。有些人卻厚著臉皮坐下來,喝喝茶拉拉家常,玩玩談談,臨走時留下一個信封,當然少不了兩樣,錢和電話號碼。所以一個月後的公開招標按照程序沒出什麼意外,基本上是各得其所,皆大歡喜,那些人以恰到好處的標價重新獲得了了魚塘、蟹塘的承包權,而且一包就是五年,朱亞夫終於嚐到了分管具體工作的利益,自以為做得天衣無縫,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事情偏偏卻出了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