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從這雙穿舊的農鞋裏邊那成年累月磨損出的黑魆魆的洞口,可以直窺到農人勞苦步履的艱辛。在這雙破舊農鞋的粗陋不堪、窒息生命的沉重裏,凝聚著那遺落在陰風猖獗、廣漠無垠、單調永恒的曠野、田坑上的足印的堅韌和遲滯。殘舊的鞋皮上,粘滿了濕潤而肥沃的泥土。夜幕垂臨,荒野小徑的孤獨寂寞,在這鞋底之下悄然流逝。這雙鞋啊!在顫栗中激蕩著大地恒寂的呼喚,顯耀著成熟穀物無言的饋贈,也散發著籠罩在冬閑休耕、荒蕪淒涼的田野上的默默惜別之情。這雙鞋啊!它浸透了農人渴求溫飽、無怨無艾的惆悵和戰勝困境苦難的無言無語的內心喜悅,同時,也隱含了分娩陣痛的顫抖與死亡威脅中的恐怖。張月等譯:《詩·語言·思》,黃河出版社1989年版,第41-42頁。海德格爾在深刻觀察的同時也灌注了自己充沛的思想感情和豐富的想象力,從而進一步促進了觀察。但由於藝術觀察是有目的的,感知外界事物與目的、需要息息相關,人的心理活動也就要有選擇地集中指向對象,給予有意注意,使自身感受集中於刺激物,形成優勢興奮中心。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製是對立統一的過程,一部分興奮,另一部分抑製;對有意注意對象全神貫注,印象鮮明、具體、深刻,而對其他對象則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印象模糊不清。可見,藝術觀察是產生創作動機的重要條件,沒有藝術觀察就不會產生創作動機。創作動機產生的過程是:客體刺激→藝術觀察→創作動機,即客觀情境刺激了創作主體,當這種刺激通過觀察被創作主體所吸納、接受,並轉換為創作主體審美需求和心理動力時,便會產生創作動機。創作主體對客觀信息往往是不能全部接收的,而是有選擇地從刺激物上“剝離”下他所需要的那一部分,並與自己的審美需要相契合。這也就是說,同一觀察對象因創作主體的心理期待和心理條件不一樣,會對審美客體作出不同的選擇和判斷,即不同的心理反應。這就說明,創作主體的主觀因素在創作動機的形成中是起主要或決定作用的。二、藝術觀察是產生創作動機的基礎和前提藝術觀察在創造動機的形成中有著重要作用,沒有藝術觀察,社會生活不會形成藝術作品,藝術觀察是形成創造動機的基礎和前提。(一)藝術觀察是產生創作動機的重要途徑現實生活中蘊藏著大量豐富生動的形象性事物,但生活對於藝術是羞澀的,它不可能把本質暴露無遺地顯現出來,而往往把本質蘊藏在生活現象之中,要發現生活的本質就必須進行觀察。王蒙說:觀察力就是發現力,“它是指一種能從司空見慣的東西之中,發現新的事物,發現特別強烈、很奇妙的東西的這樣的一種能力;是從平淡無奇的生活當中,發現其所有的驚心動魄的或感人肺腑的東西的這樣的一種能力;是從一些細枝末節當中,發現那些具有重大的有時代意義的事物的一種能力”王蒙:《關於短篇小說的創作》,見《王蒙談創作》,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42頁。創作主體需要有意識地用這種能力對生活進行觀察、探求,作出審美認識和審美判斷,從美的形式中發現美的事物的本質,獲得創作動機。散文作家趙麗宏經常徘徊於街頭巷尾,留心觀察、捕捉創作素材。有一次他看到一位失去雙腳的殘廢青年默默地用一雙靈巧的手為人們修鞋,旁觀者為之心酸,而這位修鞋匠卻微笑著看著人們穿上他補好的鞋輕快地遠去。這一切使趙麗宏激動,因為從這位殘廢青年的身上他發現堅強美麗的生命在閃光——自己沒有了腳,卻為了使有腳的人們走得更好而頑強地活著、工作著。於是,他產生了創作動機,寫出了《路,路嗬》這首詩。屠格涅夫是由於某個晚上在旅途中看到一個火爍場邊的小樓裏母女倆的形象而受到啟示產生創作《阿霞》動機的。屠格涅夫曾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況:“我們從一個不大的火礫場經過,火礫場的一旁有座兩層樓的小屋。一個老太婆從下層的窗子裏朝外張望。上層樓的窗子裏探出來一個標致的姑娘的頭顱。”看到這一情景,“我忽然被某種特別的情緒控製住了”。這種“特別的情緒”,就是創作動機。屠格涅夫就是在這種創作動機的驅動下,立即構思好了小說的“整個故事情節”。[俄]奧斯特洛夫斯基卡婭:《回憶屠格涅夫》,巴金譯,平明出版社1950年版,第713頁。可見,創作主體在生活裏就是一個美的追求者、發現者。他僅僅深入生活、占有素材還不夠,還要帶一顆能感受、能觀察的心,經常留心觀察周圍的一切人、一切事。這是捕捉形象、攝取素材,獲得創作動機的正確有效的途徑。(二)藝術觀察能迅速激活創作主體的心理機製藝術觀察能迅速激活創作主體的心理機製,使感知、情感、想像、理解完美和諧地統一在一起,進而產生創作動機。從藝術創作的實際情形來看,創作主體對生活進行藝術觀察時,總是將對生活形象的感受和理解思考結合在一起,力圖通過感性的形象形式來對生活進行理性的把握,“把現實世界的豐富多彩的圖形印入心靈裏”。[德]黑格爾:《美學》第一卷,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357頁。創作主體如能在觀察中捕捉那含有某些本質意義或使他聯想起某種深刻意義的具體現象,當他被這些現象所吸引和感動時,就能直接感到在這現象中蘊含有某種不尋常的意義。這些現象撞擊著他的心靈,使他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從而引起創作衝動,形成創作動機,進入創作過程。正如杜勃羅留波夫所說:一個感受力比較敏銳的人,一個“有藝術家氣質”的人,當他在周圍的現實世界中,看到了某一事物的最初事實時,他就會發生強烈的感動。他雖然還沒能夠在理論上解釋這種事實的理論思考能力;可是他卻看見了,這裏有一種值得注意的特別的東西,他就熱心而好奇的注視著這個事實,把它攝取到自己的心靈中來。開頭把它作為一個單獨的形象,加以孕育,後來就使它和其他同類的事實與現象結合起來,而最後,終於創造了典型。[俄]杜勃羅留波夫:《黑暗的王國》,《杜勃羅留波夫選集》第一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271頁。鐵凝的《香雪》就是將自己對大山裏女孩的心理和行為的獨特觀察和獨特心得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而創作出來的,表現了香雪這個山村少女對現代文明的追求和渴望。對此,鐵凝曾這樣說:我記得那是一個晚秋,我從京原線(北京-太原)出發,乘火車在北京與河北省交界處的一個貧窮的小村苟各莊下了車。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去,就看見了村口那個破敗的小學校:沒有玻璃,沒有窗戶紙的教室門窗大敞著,一群衣衫襤褸的小學生正在黃土院子裏做著手勢含混、動作隨意的課間操,幾隻黑白豬在學生的隊伍裏穿行……土地的貧瘠和多而無用的石頭使這裏的百姓年複一年地在困頓中平靜地守著日子。……這苟各莊的生活無疑是拮據寒酸的,滯重封閉的,求變的熱望似乎不在年老一代的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裏,行動上。我在一個晚上發現房東的女兒同著幾個女伴梳洗打扮,更換衣裳。我以為她們是去看電影,問過之後才知道她們從來沒有看過電影,現在她們是去看火車,她們是去看每晚7點鍾在村口停留一分鍾的一列火車。……為了這一分鍾,她們仔細地洗去勞動一天蒙在臉上的黃土,她們甚至還洗腳,並穿起本該過年才拿出來的家做新鞋,也顧不得火車到站已是夜色模糊。這使我有點心酸——那火車上的人,誰會留神車窗下邊這些深山少女的腳和鞋呢。然而這就是夢想的開始,這是希冀的起點。火車帶來了外邊的一切新奇,對少女來說,它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那是山外和山裏空氣的對流,經濟的活泛,特資的流通,時裝的變遷,乃至愛情的幻想……都因這火車的停留而變成可以觸摸的具體。……在這時少女和火車是互相觀望的,少女像期盼戀人一樣地注釋著無比雄壯的火車,火車也會借了這一分鍾欣賞窗外的風景——或許這風景裏也包括了女孩子們。火車上的人們永遠注意不到這些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那洗淨的腳和新換的鞋,可她們對火車仍然一往情深。於是就有了香雪用一籃子雞蛋換來火車上乘客的一隻鉛筆盒的“驚險”。為了這帶有磁鐵開關的、樣式新穎的、被香雪豔羨不已的文具,她冒險跳上火車去作交易,交易成功,火車也開動了,從未出過家門的香雪被載到下一站。香雪從火車上下來,懷抱著鉛筆盒,在黑夜的山風裏獨自沿著鐵軌,勇敢地行走30華裏回到她的村子。以香雪的眼光,火車和鉛筆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當火車衝進深山的同時也衝進了香雪的心,不由分說地打破了她那小小的透明的心境。而她那懷抱鉛筆盒的30華裏的夜路便也可以看作是初次向著外界文明進軍的行動了。鐵凝:《捍衛人類精神的健康》,《文藝報》2002年12月7日。正是這種對生活美的發現,才使作家創作出了這篇充滿詩意和美質的精品,表現了一種人類心靈能夠共同感受的東西,同時也表現了作家獨特的美學追求。所以,香雪既是生活化的產物,也是作者心靈化的聚合。(三)藝術觀察是產生創作動機的關鍵在藝術創作中,藝術觀察的快捷捕捉、敏銳感受、直觀啟示、深刻洞察的優點,屢屢使創作主體文思潮湧,巧出新機。現代科學理論可以充分說明創作動機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有它的機製和定勢。創作動機是一種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往往出現在人們的創造力處於高峰時的精神狀態之中,是一種意識和潛意識的突然溝通,通過潛意識的高層次心理功能表現出來,是創作思維的一種勃發狀態。激活創作動機的途徑和方式很多,藝術觀察是關鍵。創作動機的觸發主要由於外部刺激即外界啟發原型的刺激,使創作主體茅塞頓開,引起認識上質的飛躍。如施蟄存在從鬆江去上海的火車上偶然探首窗外,看見一節列車中有一個女人的頭從車窗口伸出,迎風張嘴,儼然是一個被扼死的人。他見此情景,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和想像,產生了要杜撰一個荒誕不經故事的創作動機,於是便創作了小說《夜叉》。再如,皮影舞蹈家範錦才首創了皮影舞蹈《俏夕陽》,在中央電視台2006年春節晚會上演出後在全國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他就是通過觀察而產生創作皮影舞蹈動機的。有一次,他去觀看傳統的皮影戲《楊門女將》。一排女將整齊出場,動作敏捷,牽動了他的思維。他猛地站起來,急忙跑向後台,仔細觀察操作皮影的老師傅們,大汗小汗地擺活得非常賣力氣;演唱者手掐脖上腔,前後伸縮,非常神奇,令人著迷。他立即產生了把皮影中的人物用真人(舞蹈演員)的形式搬上舞台的創作動機。於是他開始創編皮影式舞蹈的動作。他按照普通舞蹈的手位、腳位的方式加工形象化的影人,創作了皮影舞蹈《俏夕陽》。在《俏夕陽》的創作中,範錦才強化了皮影舞蹈的美學特征和現代生活氣息,將皮影戲中一些不適合老年人舞蹈的動作加以消解、提煉和融合,使之更加生活化、個性化,更加適應老年人律動的特點;強調喜劇色彩,使之更加詼諧、幽默和喜劇化,凸現老年人“老來俏”的審美意味。這樣,經過他巧妙的借鑒、融合、革新、創造,使《俏夕陽》的舞台動作成為一種獨特的舞蹈話語,使這一節目蘊蓄深厚而又餘味深長,形成了新奇、幽默、樸拙的藝術風格。由此可以看出,創作主體運用藝術觀察往往能從客體中迅速頓悟到某些本質意義的東西,進而通過創造性想像頓悟出新的形象來固定它。在這渾然一體的“突發性”創造過程中,藝術觀察與創作動機密不可分。所以,藝術觀察是產生創作動機的關鍵。應該看到,創作動機的產生離不開創作主體對生活觀之既久的感悟。創作動機的產生不是神靈的暗示,也不是對感性材料的機械複製。這就要求創作主體保持一種處於激活狀態的審美心理優勢,去貼近生活,觀察生活,把握生活,捕捉一切有意義的刺激信息,隻有這樣,才能獲得創作動機。三、藝術觀察的審美特性決定著創作動機的審美特質藝術觀察是主客體的雙向交流,它不僅是外界印象的接受、信息的貯存,還是情感的外移,意象的給予。它一方麵是對事物所作的整體性、形象性描述,另一方麵是對事物的態度與改造,是創作主體對客觀事物描摹和體驗的結合。因此,它具有敏銳性、情感性、獨特性、深刻性等諸多特性,從而區別於一般觀察,在這種觀察下產生的創作動機也不同於一般的行為動機,具有獨特的審美性質。(一)新銳性在紛紜複雜、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中,能不能捕捉那些最生動、最感人、最獨特、最有本質意義的信息,體現著一個創作主體的審美敏感程度。缺乏藝術觀察力,即使身在寶山,能夠妙筆生花,也寫不出好作品來。根據現代心理學家研究,作家、藝術家幾乎毫無例外地都是感受力特別強的人。他們神經係統的感覺區對於外界的刺激具有超出常人的特殊敏感性。這正如巴爾紮克所說,搞文學的人應該具有鷹一般的目力,狗一般的嗅覺,田鼠般的耳朵,能看到、聽到、感到周圍的一切。王安憶從橙黃色的路燈光輝中體味到友誼與熱情的溫暖。果戈理《外套》的素材本不過是一樁笑話,他卻敏感地察覺到這樁笑話的不尋常之處。有著豐富審美經驗的創作主體,他們的整個身心總是像雷達一樣時刻地轉動著、捕捉著,他們能從一些別人看起來司空見慣的事物中,捕捉到特殊的內容,形成創作動機,再加以與眾不同的描寫,成為優秀作品。如報告文學家梅潔懷著強烈的責任感去到西部貧困地區,考察那裏的教育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她獨自一個人在貴州、青海、寧夏、甘肅走了近一百天,兩萬多裏路。她被“責任”驅使著,她的心激動著。她所發現的遠遠不是某些現代文人筆下所寫出的浪漫色彩,也不是一些作家所說的到了西部生命得到了淨化,靈魂得到了解脫,而是嚴重的荒漠化、貧困化。她從數月的采訪中得到的是“障礙西部教育發展最大的致因是貧困”。那麼,如何解決和消滅貧困呢?她深刻認識到:“貧困是人類謀求生存的主要障礙,消滅貧困是全人類的期盼。貧困是曆史、地理環境、文化、宏觀經濟戰略共同作用的結果,解決貧困是世界性的難題,也是全人類麵臨的嚴峻的挑戰。戰勝貧困固然需要艱苦地綜合治理,然而,提高人的素質不失為其中最關鍵的一環。縮小東西部差距歸根結底是要解決人的問題,提高人口素質問題。而提高人的素質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教育。”李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