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三)從表現媒介看,創作動機產生於創作思維各種形式的交融互滲,也是各種語言相互滲透和不同表述相互配合的結果阿·托爾斯泰曾這樣論述語言與審美心理結構的關係:“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是一種非常神奇的電波,而藝術家——作家和詩人就是從那台放在自己肩上的發射機上,把自己的感情、美妙的幻想和各種思想發射出去,並利用這種電波把它們傳遞給接受者——讀者。藝術家好像是用說出來的或寫出來的話在讀者或聽眾的大腦的鍵盤上彈奏一樣。”[俄]阿·托爾斯泰:《論文學》,程代熙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67-168頁。“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德]馬克思、恩格斯:《德意誌意識形態》,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4頁。,是同創作動機緊密聯係著的。文學是以語言為造型工具的,創作動機是借助於語言而定形、清晰化並最終通過形象完成和傳達的。在藝術創作中,藝術語言表述的情景反映出創作動機不同的類型結構。如魯迅作為“五四”時期一代啟蒙主義者的傑出代表,在進城以後,他仍將強烈的憂患意識投向他所生活過的多災多難的農村,對農民寄寓強烈的同情和哀怨;而同樣是以寫農村題材見長的沈從文的創作動機則與魯迅明顯不同。農村在沈從文的心中是溫馨而美好的。在進城以後,濃鬱的思鄉之情不時地在他心中衝撞,使他產生創作動機。正因為二人創作動機不同,所以在語言表達上也截然不同的。魯迅的語言冷峻、深刻,充滿哀傷和憂鬱;沈從文的語言顯得美麗、歡快,充滿詩意和溫馨。在文學創作中,與模糊思維相應的模糊語言也被廣泛地運用著。創作主體可以充分發揮模糊語言的靈活性、能動性,把被表現的審美客體放到一個恰當的位置上,給欣賞者提供豐富想像的天地。如“燕山雪花大如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都充分利用了“模糊性”,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模糊語言作為模糊思維的外殼和創作動機的外顯,在作品中有其特殊的魅力。它像魔杖一樣,有出神入化的審美功效;它像霧中看花、水中觀月,給人一種撲朔迷離、模糊不清的審美愉悅。因為語言具有模糊性,有時也造成了創作動機表現的模糊性。藝術語言的特點在於它的生動性、形象性,它要給人一種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觸其物的審美感受,它與形象思維是互為表裏的關係,但並不排斥使用抽象語言。抽象語言有高度的概括性,尤其是在現代派詩歌當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有時,單調的數詞運用也會使作品色彩紛呈,絢麗多姿。如杜甫的《絕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其中幾個數詞運用得極為巧妙,使得此詩動靜結合,遠近分明,色彩明麗,氣氛和諧,使詩人歌頌絕美風景的創作動機得到了完滿的實現。藝術語言交互表現的情景,證明了創作動機是各種思維形式彼此滲透、互相交融的關係,成為我們研究創作動機產生的複雜原因的一種重要參照。三、創作動機產生的四個階段以上我們用整體性原則和動態性原則考察了創作思維的總體功能。結構性原則和有序性原則又告訴我們:任何係統所具有的整體性都是在一定層次中形成的一定結構基礎上的整體性。任何結構體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等級組織起來的。創作思維在運動過程是複雜多樣的,因創作主體的主客觀條件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如果我們用結構性原則和有序性原則去研究,用創作思維運動的規律去把握,可以把創作動機的產生分成4個階段。(一)準備階段準備階段即創作前的階段。這一階段可以稱為“原始藝術積聚”階段。在這個階段,創作主體要對以前在審美實踐中獲取的材料進行審美的分析和開掘,尋求創作動機產生的契機和突破口。此時要對自然狀態的東西進行梳理、整合,為創作動機的產生和定形作準備。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普希金總是花很長時間思考他的作品的提綱,當一種已誕生的創作思想還沒有在他的腦子裏成熟,給自己找到和諧而完整的發展的時候,有時一連就得等上好幾年。”[俄]車爾尼雪夫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論文學》中卷,辛未艾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26頁。這就是說,創作動機的準備有時要用很長時間。如宗璞獲得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東藏記》就經曆了相當長的準備階段。她曾說過,這本書的創作動機“來自於一種留住一段不被歪曲的曆史記憶的使命感。”她年少時隨父兄南遷到昆明,在西南聯大度過了8年時光,給她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這段刻骨銘心的記憶成為她創作《東藏記》的豐富素材。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她就醞釀創作《東藏記》,以此來表現西南聯大師生們雖身受亡國之痛、流離之苦,卻以國家民族的命運為己任的精神品格。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未動筆,可是小說的創作準備工作,她一直沒有止息過。宗璞:《我像螞蟻在搬沙》,《解放日報》2005年5月20日。(二)醞釀階段創作動機的醞釀階段,是在創作動機的契機出現以後,創作主體對創作動機進行整體構想的階段。如軍旅作家徐貴祥在談到《八月桂花遍地開》的創作動機產生過程時這樣講道:幾年前,他在一次創造會議上就軍事文學的現狀和前景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蘇、美、英、法等西方國家都創作出了大量的戰爭作品,從人類的高度和人性的角度表現戰爭和反思戰爭,關注人類的命運。這些作品引起了全球的共鳴,震撼了整個人類的心靈。而我們抗戰題材的作品雖然也不少,但有不少臉譜化和概念化的毛病,過於突出教化功能而衝淡了情感和命運的力量,因此這些作品隻能在一個特定的範圍和時期內流傳,放在國際戰爭文學的大背景裏,就顯得有些輕。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沒有把敵人寫好。他給自己提出了三個要求,那就是寫好自己,寫好敵人,寫好真實的狀態。基於這種動機,在以後的幾年裏,他主要的閱讀對象就是抗戰圖書和史料,直到2004年底才寫出了這部書。徐貴祥:《重要的是寫好敵人》,《北京青年報》2005年3月8日。(三)豁朗階段由於長時期的思考忖度,新的觀念、新的形象會以頓悟的形式突如其來,給人以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收獲。有很多創作主體在創作的關鍵時刻,殫精竭慮、搜腸刮肚,在“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時,突然柳暗花明、文思奔湧,信筆寫去,左右逢源,一個個光彩照人的形象,一個個蕩人心魄的場景霎時而出現,進入令人喜出望外的創作佳境。正如王安石所雲:“看似尋常最奇絕,成如容易卻艱辛。”創作動機的源起一般是短暫的,甚至是突然的,卻是創作主體長期思考的結果。隻有長期積累,才會有偶然得之的結果。前蘇聯作家富曼諾夫在《〈夏伯陽〉和〈叛亂〉的寫作經過》中曾經談到他創作《夏伯陽》的情形:他思考已經很長時間了。這一天,他一邊散步,一邊雜七雜八地想著、想著,突然這部小說的動機和輪廓在他的腦子裏變得明朗起來。又如關仁山作為一個唐山大地震的親曆者有一個深深的“地震”情結,覺得有必要、有責任、有義務創作出一部描寫唐山大地震的作品,以祈禱和平,歌頌唐山人民的生活,所以決定創作電視劇《唐山大地震》。他最初的創作動機是想歌頌一對戀人的絕戀(生死訣別的過程),但他很快又覺得對這樣一次大地震給唐山人的生命、愛情、所有的一切造成的巨大創傷,僅僅用愛情來表達是不夠的。經過長時期的醞釀和思考以後,他覺得最值得歌頌的是勇往直前、百折不撓,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的唐山抗震精神,是英雄的唐山人用自己的勞動、用人類偉大的愛彌合了災難給他們帶來的巨大創傷,尋找到了新的起點,建造了一片物質和精神全新的世界。這樣,創作動機及整體構想便明確了。趙永兵:《願地震亡靈化雲作雨》,《燕趙都市報》2004年8月24日。(四)寫作階段創作動機定形以後,便進入了寫作階段,以用形象的方式實現創作動機。這個階段是構思創作動機的繼續。在寫作過程中創作動機也會發生一些變化,創作主體“原來的計劃也或多或少地起了變化”。[俄]法捷耶夫:《和初學寫作者談談我的文學經驗》,見武漢大學中文係文藝理論教研室資料室合編:《外國作家談創作經驗》下冊,第1410頁。在寫作中,創作主體會對創作動機進行修改,有時甚至一改再改,反複加工、修改,驗證、提高。如魯迅在寫《不周山》時,起初的動機是想借弗洛伊德的理論演繹藝術的起源,但在寫作中途看到有人攻擊自己的情詩,心中頗為不滿,於是不由自主地改變了創作動機。法捷耶夫在創作中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在寫作《毀滅》時,照他最初的構思,美蒂克應當自殺,但在寫作過程中,他逐漸認為,美蒂克不能也不該自殺。正如作家自己所說:“在整部小說中,美蒂克在他的發展過程中的行動,使我明白了他是沒有力量自殺的。”[俄]法捷耶夫:《和初學寫作者談談我的文學經驗》,見武漢大學中文係文藝理論教研室資料室合編:《外國作家談創作經驗》下冊,第1416頁。四、創作動機產生的四個階段是有機統一的創作動機產生過程中的這四個階段並非相互隔絕,而是有機統一的。在創作活動中,它們相續相連,又交錯往複、雙向反饋。(一)在創作動機產生過程的一、四階段,左腦起著主導作用在一、四兩個階段,創作主體更多的是發揮抽象思維的功能進行總體設想,以使作品更加符合生活的本質。如李存葆在談到創作《高山下的花環》的動機時說:生活中有真,有善,有美;也有假,有惡,有醜。真善美和假惡醜不會抵消。它們時時在我腦中相撞,必然升華為思索。這場戰爭雖是短暫有限的,但它涉及的麵較大,涉及的人很廣……戰爭是流血的政治,它往往會毀掉個人,毀掉愛情和家庭……這一切不可能不引起人們各種各樣的心理活動。人對人生意義的認識在戰爭中往往會顯得更為廣泛而深刻。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向往,也會在血泊中得到高度升華。在戰爭這特定的條件下,美者更見其美,醜者更見其醜。這些都為作者提供了探索社會心理和倫理道德的廣闊天地。……戰爭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充滿正義感的神聖法庭,使我們有權力、有機會以最大的革命義憤,去拷問那些違背祖國和人民利益的市儈行徑!李存葆:《從生活到藝術的幾點體會》,見孟繁華彙編:《當代作家談創作》,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61頁。這就鮮明地表現出了他對這場戰爭的認識,也表明了他的創作動機。(二)在創作動機形成的二、三階段,右腦起主導作用二、三兩個階段是創作思維過程中最關鍵的時期。由於新思想、新觀念的形成沒有固定的邏輯通道,為此就需要充分發揮右腦的想像、直覺、靈感、情感等非邏輯思維的功能,完成形象的塑造,實現創作動機的形象化、審美化。如高建群看到在陝北高原這塊充滿苦難和崇高感的土地上,人類曾進行過無數次悲壯的生存鬥爭,給了他無數次感動。為了報答陝北高原這塊給他衣食和恩惠的土地,他決心竭盡全力將自己的感受、理解、詮釋寫出來,創作出了“大陝北三部曲”:《最後一個匈奴》、《六六鎖》、《古道天機》。(三)在創作動機的產生過程中,左右腦一直是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