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闖入動物世界(3 / 3)

我發現自己過去對動物的理解很膚淺。動物並不是僅為人類而活在這個地球上的,它們還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弱肉強食的生存圈,完全可以在叢林法則這個色彩斑斕的舞台上塑造動物的本體形象。

此外,人類社會的許多弊病和問題,例如戰爭、種族歧視、資源掠奪、兩性差異、權力紛爭、攻擊行為、恃強淩弱等等,既可以用社會學觀點在大文化中尋找到合理的解釋和答案,亦可用動物學家的眼光從生物層麵破譯出原始起因。從這個意義上推論,動物小說的認識價值不僅可以超越科普知識,還可以超越“人還不如動物”這樣一種照鏡式懺悔,完全可以同問題小說、哲理小說相媲美。

基於這兩點體會,我寫出了短篇動物小說《象塚》和中篇動物小說《暮色》。我自己覺得,這是我動物小說創作的一個新起點。首先,這兩篇小說純寫動物,沒有人類出現,故事和情節源自動物特殊的行為本身,而不是來源於道德規範。在《象塚》裏,母象巴婭麵臨母愛和情愛發生尖銳衝突時,毀滅情愛而成全母愛;在《暮色》中,豺們為了種群的利益而犧牲年老體弱者。這類主題,觸及我們久已掩抑的一些人性層麵,引發讀者對人自身的生存狀態的思索。其次,在寫法上,我改換敘述角度,運用嚴謹的邏輯推理和合情合理的想象,模擬動物的思維感覺,進行心理描寫。

這個嚐試,應該說是成功的。小說發表後,引起廣泛關注,有的評論家指出:這兩篇作品都從動物的特性著眼結構故事,對動物行為的自然動機觀察入微,蘊涵著深刻的哲理,且沒有將動物人化的痕跡,堪稱純正地道的動物小說。

挖十口淺井,不如挖一口深井。我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就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從此以後,我基本放棄了其他題材的創作,專心致誌於動物小說的創作。當時我已調到成都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室工作,為了獲得動物世界的第一手資料和新鮮的生活感受,我把西雙版納野象穀、哀牢山野生動物救助中心、昆明圓通山動物園作為基地,規定自己,無論工作怎麼忙,每年必須抽出三個月時間到這三個基地體驗生活。

經過數年努力,我陸續寫出了一批給我帶來聲譽的動物小說。《第七條獵狗》、《一隻獵雕的遭遇》、《紅奶羊》、《鳥奴》先後獲得中國作家協會舉辦的優秀兒童文學獎。

從1993年開始,我的作品陸續被介紹到台灣,至今已累計在台灣出版三十餘種動物小說集,十二次獲《民生報》、《國語日報》、《幼獅少年》、台北市立圖書館、台灣兒童文學學會聯合舉辦的“好書大家讀”優秀讀物獎。

這次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我的動物小說品藏書係,選輯我數百萬字作品的精華部分,這既是對我動物小說創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對我今後創作莫大的鞭策和鼓舞。

年輕時,不知天高地厚,曾立下過無數雄心壯誌。如今年過半百,兩鬢霜白,我才明白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生命苦短,一個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一生中能做好一兩件事情就算不錯了。對我來說,寫好我所鍾愛的動物小說,能再寫出幾部讓讀者認可的作品來,就是我一生最大的快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