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國,到底應該怎樣愛?(2 / 2)

在我家住的小鎮上,一共住著不到一萬的居民,卻有一個高爾夫球場(那個曾經享譽中國的足球洋教練施拉普納每周來打一次高爾夫),三個室外綠地足球場(分別是草地和硬地,隻要俱樂部或者老百姓需要,任何時候都可以去享受國家級的草坪踢足球,哪怕是難民),兩個室內足球場。冬天的時候,兒子參加的足球俱樂部的訓練從室外挪到了室內,室內還有手球館、排球館、壁球館和體操房。

小鎮上還有兩個網球場(也分別是室內硬地和室外硬地),一個遊泳館(一年四季天天開放,隨時接待),一個人工湖,每年夏季到來,小鎮上的萬民居民可以傾城出動,到湖邊享樂,欣賞藍天白雲綠地草坪,野鴨子一年比一年多,天鵝也隨時在天上飛過。

還有一個溜冰場。冬天的時候,孩子們穿著滑冰鞋在潔白光滑的冰麵上自由滑翔。乒乓球桌和籃球場也隨處可以看到,孩子們三三兩兩去玩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不為了奧林匹克競賽,隻是為了高興地玩,鍛煉身體。小孩子們今天喜歡練體操,明天覺得手球好玩,就隨時轉移了興趣。

還有一個鳥公園,據說有一百多種鳥兒在那裏棲息。一個自然小公園也在旁邊。人們常常去那裏散步。除了這些公共設施之外,還有很多馬場是私人的。孩子們可以去騎馬。

我們小鎮有兩個圖書館,免費向所有人開放,三家書店,藏在小街道的角落,常常舉行聽書會、朗讀會,著名的作家也會光顧小鎮,向讀者朗讀他們的新書。比起漂亮的老年公寓,市政府顯得過於簡單和低調,市長經常在街上撿垃圾,見人都要主動打招呼。

鎮上最好的地方,給了老年公寓,天氣好的時候,年老孤寡的老人們出來曬太陽。

鎮上有十二個診所,有婦科醫生、家庭醫生、牙醫、兒醫、獸醫、骨科大夫。除了特殊的病情之外,不用出小鎮,全能解決。需要住院的時候,醫生會寫轉院的建議書,你才需要走出小鎮去。

鎮上有兩所小學,一所中學,三所幼兒園,一所大眾夜校。夜校經常舉辦包括烹飪、手工、美術、瑜伽、插畫、電腦軟件、西班牙語英語、法語、意大利語的培訓班,還有心理學、催眠術、占星術、指甲護理等等你想得到的各種培訓。

所以,德國人在這些強大的福利基礎之下,很少去關心政府和國家的變更,他們更不去高喊愛國,也不會在出現對德國人不利的因素,或者在國家政治糾紛,國家間鬥爭的時候,走上街頭,砸車砸店,高喊“德意誌萬歲”。在德國人眼裏,政府就是一個服務機構,而國家就是“德意誌”這三個字,隻有到了政府動了他們的稅收、養老金、保險金等等切身利益的時候,德國人才會急了,他們才會在各個工會的引導下,上街遊行。

換句話說,隻有別人動了他們奶酪的時候,德國人才會走上街頭,去鬥爭。

當然,在柏林街頭,也會有青年納粹分子,衝動而無知,他們大多是無事生非、無所事事的青年人,他們會因為外國人搶占了他們的就業機會或者種族間的矛盾去鬧事擾民,但這絕不會是大規模的、全國性的或者一整座城市的行為和民眾集體行為。這些年輕的激進分子很快就遭到了大部分德國百姓的唾棄和反感,政府也盡快采取措施,加以警備。

也許你覺得,我說了半天,是為德國人唱讚歌。

其實不是這個意思,我說的是什麼?

我說的是,一個民族要學會理智,要學會從曆史中吸取教訓,就像德國人,在經曆了二戰失敗的痛楚之後,德國人經過反思和痛定思痛,明白了如何把自己做好、把國家做好、把社會做好,完成了這個成熟的蛻變。如今的德國人,可以說是民富國強,他們不需要大張旗鼓地證實國家的實力,也不用渲染自己的激情,他們清楚地記得自己給別人帶來的傷害,所以也不想再傷害任何人,同時也不願意被別人傷害。所以本來就理智的德國人,更加理智和內斂,他們淡化國家情緒,強調全民的權利,因此,在這裏你不會看到任何過激的事端,也不會全民總動員,去群情激憤地對抗哪一個國家和民族。即便“9·11”事件,德國的民眾也隻是走到街頭的悼念地點,送上他們的鮮花,表示對死者的追悼,然後加緊海關和警備,防患於未然地監督恐怖分子的出現。政府表示,決不能讓德國的孩子生活在恐懼之中。

他們的愛國精神,是理性的,顧全大局的,細膩的,不顯山露水的。

他們隻需要做好自己,就是為日耳曼人做宣傳。

因此,全世界都信賴“德國製造”這幾個字,全世界都願意跟德國人做生意,打交道,因為德國人守信用,重質量,兢兢業業,一絲不苟。

這就是愛國的最好體現,一個民族最好的自尊與頑強的體現。

(陳平,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府間委員會正式谘詢機構谘詢專家,民間藝術國際組IOV中國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