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國,到底應該怎樣愛?(1 / 2)

陳平:國,到底應該怎樣愛?

這幾天,關於釣魚島的抗議活動越來越激烈,國人的反抗情緒也越來越失去理性。今天看報道,很多地方出現了砸日本商店燒日本汽車甚至打砸搶的現象。

作為一個身在海外的中國人,心情可謂複雜。

愛國之心,人皆有之,但如何愛,如何表達,卻是一個值得人們想一想的話題。

在德國很多年了,每次和德國人談話,話題涉及希特勒與二戰曆史,或者德國政治的時候,德國人都大大方方,坦坦落落地承認自己祖先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再就是勇於承認德國在曆史上的錯誤,毫不隱晦和躲避,最後,人們也就不好意思再追究了。

本來嘛,就像我先生這一輩,甚至包括我公公婆婆這一輩人,他們本身跟二戰一點關係都沒有,既沒有參加過戰鬥,更沒有經曆過戰爭,我公婆也不過是在戰爭中度過了動蕩的童年而已,但是隻要說到曆史上的這一段,他們都會有一種歉疚感,這是一種很深的原罪感。這種原罪感起源於宗教,二戰之後,德國人一直延續這種原罪感。

所以,很多更年輕的80年代以後出生的德國人常常問,為什麼我們要無窮無盡地向世界道歉,難道我們的祖先犯下的錯誤要我們背負幾代人的歉疚和負罪嗎?

也因此,德國人在幾十年來,小心翼翼,不敢大談愛國主義,甚至不敢亂用“大眾”這個詞彙,比如大眾歌舞、大眾民歌、大眾藝術節,隻有一個大眾還在流行運用之中,那就是大眾汽車。為什麼?就是因為二戰的時候,希特勒過多地利用和強調了大眾這個詞彙,以至於幾十年之後的德國人避諱和不敢過多注意這個詞彙。德國的民眾很少聚在一起高喊愛國,熱愛德意誌,甚至唱國歌也是因為2009年的世界杯在德國舉行,才重新流行起來的。隻有在世界杯或者歐洲杯的時候,德國的國旗才被老百姓在家裏掛起來。

那麼德國人就不愛國嗎?答案是德國人絕對是愛國的,但是德國人的愛國主義絕不會表現在表麵現象之上,比如說,當你跟一個德國人說德國不好,德國的政治製度不好,德國的政府不好,德國的生活不好的時候,他絕不會著急跟你辯解,也不會跟你大談德國的優越感,他會驚訝或者奇怪,或者是有幾分莫名其妙,他會覺得你是在指責德國的政府,德國的製度或者德國的保險製度,而絕不會跟你扯到你傷害了他的愛國之心。說到底,他很自信,有時候,一個德國紳士會跟著你一起譴責德國的政治家或者稅收製度,甚至還要自嘲幾句。

這個現象說明了什麼?德國人沒有尊嚴?德國人不自信?德國人不愛國?

絕對不是,這正好說明了德國人的大氣和鎮靜自如。

因為他知道,你說德國不好,不是說德國人民不好,德國的山水土地不好,德國的空氣城市建築不好,他知道你指的僅僅是這個國家的某些製度或者習俗而已。他們不會跟你翻臉,甚至大談愛國主義。而我們的同胞,卻常常在別人說中國人不好的時候,馬上自尊心和民族情結就會受到傷害,而立即反擊,唇槍舌劍。包括我個人在內。

就這個現象,我們試著分析一下。

我的孩子們從幼兒園到大學,從來沒有被進行過愛國主義教育,從來沒有被老師灌輸過,德國有多麼偉大,德國是多麼的地大物博曆史悠久之類的自豪之語,教科書都很樸素,都很理性,孩子們也很平靜,平靜地學習歐洲曆史、歐洲地理,非常保守地小心翼翼地學習一些亞洲曆史和地理,他們更強調的是歐洲。

在學校裏,孩子們很少高唱國歌,很少自豪地說,我們德意誌,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雲雲。有的孩子甚至不好意思高唱國歌,即使是大型聚會,也隻是三三兩兩,靜守秩序,因為他們懂得一點,我們是德國人,我們需要遵守秩序,遵守法律規矩,遵守時間和諾言,遵守交通規則,遵守大家之間的合作契約,很簡單,因為他們是德國人是日耳曼人。他們希望延續的是日耳曼人的精神。

事實上,德國人延續得很優秀。

在每一座德國的城市裏幾乎都有貝多芬、席勒、尼采、叔本華大街,為什麼?因為這些名字處處顯示著這個國家的驕傲。處處閃耀著日耳曼人的自信。

每一個德國的孩子都需要在學校學習英語、法語,甚至拉丁語、西班牙語,但是德國人始終認為德語是全世界最美好的語言。為什麼?因為這個語言裏,誕生了歌德、叔本華、尼采、愛因斯坦、馬克思等等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他們為自己的語言深感驕傲。

德國的足球贏了,德國的球迷們歡欣鼓舞,但他們絕不會單純到或者盲目地誤以為德國就是絕對的世界第一,他們會很理智地說,這隻是一場球賽而已,跟國家的強盛與虛弱無關。

這次倫敦的奧運會上,德國的金牌獎牌並不多,算不上體育大國,但是德國人的體育精神和德國人對於體育的著迷和體育的強盛,不是一般國家可以比擬的,他們不需要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去驗證。因為在這個國家,體育運動是個人愛好,而不是全民體製,幾萬人供一個世界冠軍。他們就是個人愛好,重要的是喜歡和參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