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葉猴的拉丁文名稱]
黑葉猴:Presbytisfrancoisi
[黑葉猴的動物學分類]
黑葉猴,屬靈長目,猴科,疣猴亞科。別名烏葉猴,又叫烏猿。
[黑葉猴的地理分布]
黑葉猴是珍貴稀有靈長類動物之一,僅產於廣西、貴州,分布區域狹窄,數量很少。曆史上,黑葉猴在我國的分布遠比現在為廣,曾經見於廣東、海南等地,數量也較多,例如清朝嘉慶六年(1801年)的《廣西通誌太平府》中就有“烏猿,黑如漆,白須長尾,人多畜之。”的記載。
我國有六種葉猴,即黑葉猴、白頭葉猴、長尾葉猴、菲氏葉猴、戴帽葉猴和白臀葉猴。它們都是中國的一級保護動物。葉猴起源於歐洲,它們的祖先從歐洲經非洲再到亞洲,首先進入東南亞地區,然後沿著河穀或低地進入我國華南和西南一帶具有熱帶岩溶地貌的亞熱帶森林,即在目前的分布區生存繁衍,形成優勢種群。這個過程發生在大約距今三百萬年前的第四紀,恰好與我國南方熱帶岩溶在熱帶氣候條件下開始發育、形成的時間相一致,並且得到了很好的適應和充分的發展,生存至今,是大自然所賦予的寶貴財富。
[黑葉猴在自然界的位置]
黑葉猴體形纖瘦,頭部較小,尾巴和四肢細長,體長為48~64厘米,尾長80~90厘米,體重8~10千克。在自然界,黑葉猴由於體格瘦小,除遭人類獵殺外,還是各種猛獸凶禽覬覦的美食。麵對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黑葉猴唯有躲避,成了典型的岩棲動物,也就是說,它們生活在石灰岩地區,岩壁很陡,其他動物不容易接近,人類也很難接近。每個黑葉猴群體居住的地方相對固定,而且有季節性的選擇,夏天選擇背陰的石壁中上部的岩洞,冬天選擇背風雨的石壁中下部的岩洞。雖然黑葉猴選擇陡峭的山崖居住,仍難逃善於在陡崖上攀爬的金貓、猞猁、山豹等食肉獸和老鷹、金雕等食肉猛禽的襲擊,尤其是老鷹和金雕,對黑葉猴生存構成很大威脅,常出其不意地從天空俯衝下來,像摘果子似的將黑葉猴從高高的岩壁上摘走。
[黑葉猴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黑葉猴的頭頂有一撮豎直立起的黑色冠毛,枕部有兩個毛旋,眼睛黑色,兩頰從耳尖至嘴角處各有一道白毛,形狀好似兩撇白色的胡須,十分有趣。頭頂有一束直立的冠毛,好象古代西方的勇士戴上了頭盔一樣,很逗人喜歡。剛出生的小黑葉猴,全身乳黃色,頭部則為金黃色,尾為黑色,三十天左右全身變黑,但頭部還是金黃色,很可愛。但由於黑葉猴的肉有滋補作用,“烏猴結”和骨、肉均可供藥用。“烏猴結”用於治療婦女血虛和貧血症等,骨性平、味酸,肉性溫、味甘、略酸,用肉和米蒸熟發酵或者用骨在酒中浸泡三個月以上加工製成的“烏猿酒”馳名中外,其味醇香,對醫治風濕病有顯著的療效。因此,許多人都想獵取黑葉猴來浸酒,常利用它們夜晚在岩洞中棲宿的特點前去捕捉,從前在我國廣西僅大新縣一個縣每年收購的黑葉猴皮張就達一千張,幾乎給黑葉猴帶來種族滅絕的災難。
[黑葉猴的行為特征]
黑葉猴棲息在熱帶、亞熱帶森林繁茂,灌木叢生,山勢險峻,岩洞較多的石灰岩地區,其中生活於分布區北部的黑葉猴體毛較長而密,到了冬季在皮下聚積有較厚的脂肪,因此具有較強的抗寒性。黑葉猴喜愛群居,每群一般為3~10隻,較大的群體約有20隻左右。通常在樹木的上層活動、采食,很少下地,有一定的活動規律和較為固定的住所,活動範圍大約為3~5平方公裏。黑葉猴行動敏捷、輕盈,善於攀登、跳躍,早晨和傍晚尤為活躍,夜間則棲息於懸崖峭壁間的天然岩洞內。它的警惕性很高,每天黃昏進洞之前都由群體中擔任首領的雄猴率先入洞觀察,沒有發現異常時,其他成員才依次而入,最後進洞的是懷孕和帶有幼崽的雌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