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葉猴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很少下地喝水,多飲露水和葉子上的積水,以嫩葉芽、花、果為食。有人認為它僅以嫩葉為食,所以被稱為葉猴,事實上,它不僅采食嫩葉,也吃嫩芽、莖、花、果實和種子等部分,喜歡吃的植物有木棉、無根藤、萵苣筍、女貞、沙梨、荔枝等二十多種。由於胃中有三個室,嚼碎了的樹葉在第一室中通過細菌的幫助而被溶解,在第二室中攪拌呈糊狀後再送到第三室中,這樣硬度較大的樹葉就能夠被徹底地消化了。
黑葉猴的繁殖期多在秋冬季節,雌獸的生育期多在從12月至翌年3月的冬春季節,一般每胎產一崽,偶爾有兩崽。黑葉猴的壽命為十至十二年。
位列動物界最差媽媽榜首的非黑葉猴莫屬。經過多年跟蹤觀測,黑葉猴是非攻擊性動物,而近期最新研究表明,它們的習性遠比這複雜,有時會表現出很野蠻的社會行為,激戰、綁架和性騷擾非常常見。不過就母性而言,雌猴會自發地遺棄那些受傷的幼猴,有時甚至將它們殺死,這一點讓它們超越其他壞媽媽,榮登榜首。遺棄、綁架、忽略和殺嬰行為使雌黑葉猴當仁不讓成為最差勁的動物媽媽。
[黑葉猴的趣聞逸事]
在所有靈長類動物中,黑葉猴是互相整飾皮毛最多的一種動物。整飾皮毛,俗稱相互理毛,是猴群或猿群最常見的一種行為,通常情況下,猴或猿吃飽喝足,便會聚在一起,在溫暖的陽光下開始相互理毛,這種群體性的理毛行為會持續很長時間,直到下一頓覓食開始才會結束。
黑葉猴頻繁持續的相互理毛行為,引起了動物行為學家的強烈興趣。2001年7月1日至8月31日,中科院一位院士帶著三名助手,應用“焦點動物觀察法”和“全事件行為記錄法”,對廣西南寧動物園靈長類繁殖中心的一群黑葉猴的相互理毛行為進行了研究分析,有效觀察時間162小時,共收集了663次相互理毛行為的各種數據,得出四點很有趣的結論。
一、一般人的印象裏,黑葉猴相互理毛行為,應該主要集中在無法進行自我理毛的部位。身體發生瘙癢,自己無法梳理,隻得靠別的黑葉猴來為自己進行梳理毛。研究結果卻顯示,黑葉猴相互理毛行為,既發生在無法進行自我理毛的部位,也大量發生在可以進行自我理毛的部位,這表明,相互理毛的行為,已超出了生理需要的層麵,上升到心理需要的層麵。換句話說,相互理毛,已不單純是為了解決皮膚瘙癢的問題。
二、在不同的性別年齡組中,相互理毛行為更多發生在成年雌性個體之間。就像人類社會中的女性更願意聚在一起談論或攀比身上光鮮的衣裳一樣,雌性黑葉猴也更願意聚在一起相互理毛。在這個過程中,皮毛亮麗濃密的雌猴,更多地獲得同伴羨慕的眼光,也更多地得到別的雌猴給予的理毛機會。這表明,相互理毛已演變成一種社交儀式。
三、在一個群體中,地位排序高的個體,較容易得到別的黑葉猴給予的理毛機會,地位排序低的個體,會主動去為地位排序高的個體理毛,表現出巴結和討好的神態。這表明,相互理毛行為受到社會等級的影響,打上了階級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