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意思的是,地位排序最高的個體並非最具吸引力的理毛夥伴。統計數據表明,地位排序低的個體在主動為地位排序高的個體理毛時,每一次時間都不長,象征意義大於實用價值。相互理毛行為發生最多的,恰恰是在地位排序最低的個體之間。它們認認真真地相互搔癢,相互梳理皮毛,表現得融洽和睦,似乎是要通過這種相互理毛的行為,增進彼此的友誼,以獲得安全感。
[我與黑葉猴的親密接觸]
我經過申請,有幸參加貴州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黑葉猴馴化工作。該自然保護區麵積31113公頃,分布有黑葉猴76群,共732隻,是目前所知國內種群數量最高的區域。馴化點選在老鷹岩,那裏有3群黑葉猴,共33隻。
所謂馴化,就是用投食的辦法,讓黑葉猴消除對人類的恐懼感,產生對人類的親近感,從而做到人與黑葉猴和諧相處。
投食的品種以紅薯為主,玉米、花生、水果為輔,盛物器皿顏色鮮豔顯目,便於黑葉猴發現。
馴化過程經曆了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隱蔽投食。根據馴化群黑葉猴的活動規律,在選定的投食路線上每隔十米確定一個投食點,在每天清晨猴群出洞之前,把食物放在投食點上,觀察記錄黑葉猴撿食行為和在各個點上的撿食頻次,此階段人猴不能相見。第二階段,人猴相見投食。把猴群撿食頻繁的投食點作為固定投食點進行長期投食,投食時人猴相互能夠看見,距離以不驚擾猴群正常活動為限,觀察記錄其撿食行為。第三階段,信號投食。待人猴達到一定熟悉程度後,用發出信號(哨聲)的方式投食,開始時猴群懼怕哨聲,不敢來撿食我們投放的食物。我們耐心地一次又一次用食物進行引誘,幾天後,黑葉猴恐懼感減弱,在美味佳肴的誘惑下,踏著哨聲戰戰兢兢跑過來撿食我們投放的食物。這樣持續了半個月後,黑葉猴已不再懼怕哨聲,我們就將投食點逐漸向河床移動,讓黑葉猴習慣聽到哨音便循聲前來尋找食物。久而久之,黑葉猴由蒙起耳朵懼怕哨音變為豎起耳朵期待哨音。半年後,我們實現了最初的願望,將老鷹岩三群黑葉猴馴化成了與人和平相處、和諧相處的猴群。無論什麼時間,在方圓十多公裏的範圍,隻要一吹響哨音,黑葉猴便爭先恐後地跑攏來,撿食我們投放的食物。
[黑葉猴的生存現狀]
貴州是黑葉猴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在烏江中下遊麻陽河自然保護區核心地區60多平方公裏範圍內,就分布有黑葉猴58群,共560餘隻。麻陽河的一些地段如老鷹岩、岩頭關等地,黑葉猴群已適應與人和睦相處,距離10~20米,均能正常活動。故該保護區是國內最重要和最適宜保護黑葉猴種群的基地。
黑葉猴屬於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於1964年取得人工飼養條件下的繁殖成功,並且在動物園中順利地繁殖了崽二代,在我國還算比較興旺,在各省動物園均有展出。
[關於黑葉猴的寄語]
黑葉猴屬於靈長類,人類也屬於靈長類,黑葉猴無疑是人類的親戚。我們應當善待這位親戚,別用親戚的骨頭去泡酒,別讓這位親戚從我們的生活中永遠消失。這是我們人類起碼該有的良知和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