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們心中都有一堵超級自戀的牆
“有沒有可能,我們在心中建一座足夠堅固的牆,足以抵抗一切打擊?”
最近,去一家谘詢機構做關於災後心理幹預的講座時,一位聽眾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
這是一個要命的問題。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堵牆,這堵牆不可能堅硬到“足以抵抗一切打擊”,但卻具備另一個功能:將我們圈在這堵牆內,令我們看不見別人的真實存在,也令我們看不到更大的力量。
然而,隻有真正看到別人的存在,我們才有機會走出孤獨,並與其他人建立起真愛的關係;也隻有看到更大的力量並順從這個力量,我們才能真正強大起來,並獲得真正的解脫。
並且,在自己構築起來的牆內,每個人都是自戀的、揚揚自得的、自以為正確的。
例如,看起來最謙遜的人,骨子裏也是以謙遜為榮的;看起來最痛苦的人,也是一邊痛苦一邊自大的。
所以,我們本能上都是抵觸改變的,因為那意味著要拆掉這堵自戀之牆。
前不久,我一個朋友X去做近視眼手術。當被固定在病床上不能動彈,也不能說話時,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懼中。
“好像我要死了,甚至比死還可怕。”她回憶說,“好像一切都消失了,一切都不存在了。我胡亂伸出手去,卻什麼都抓不住,就像是一個溺水的人,卻發現周圍連一棵可以起心理安慰作用的稻草都沒有。”
為了對抗這種恐懼,她做了一件事情—胡思亂想,想象她自己是待宰割的羔羊,而到底會有誰來救她。
這樣一想象,她覺得好受了很多。
然而,我對她說,假若她不做這個想象,不做任何對抗,而是聽任自己沉浸在這種恐懼中,她最後就會得救。
說得救,是因為她是一個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女子。她極渴望親密關係,但卻很難與他人建立起穩定而高質量的親密關係。在我看來,導致這一結果的核心問題是她看不到戀人的真實存在。因為她越在乎對方,就越是容易把她頭腦中想象的戀人形象投射到對方身上,而這時對方就會覺得離她越遠。
但為什麼她會看不到戀人的真實存在呢?因為,當和戀人在一起時,或和任何人在一起時,她的心理活動會一直處於活躍狀態,她會一直在行動、想象或思考,她的心從來沒有留下空隙。然而,隻有當我們的心理活動能在某些時刻停頓下來,我們的心才能感應到對方的真實存在。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道理,對於這個道理,明朝大哲學家王陽明用八個字做過概括:“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王陽明不敗的秘密
王陽明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在我看來,他堪與老子媲美。並且,他還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哲學絕非書齋裏的空想,而是實實在在可以學以致用的東西,用到政治上,王陽明成了第一流的政治家,和王陽明較勁的對手不管多強大,最後都敗給了他;用到戰爭上,王陽明則成了對方眼中最可怕的軍事家。
他提出“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八字箴言時,正值江西的寧王造反,而他作為當地的最高官員負責平叛。當時,他的一個下屬抱著一腔愛國熱情想與寧王奮不顧身地作戰。王陽明問:“兵法的要義是什麼?”這個下屬答不上來,而王陽明隨即講了他的兵法要義,就是這八字箴言。
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的理解是,我們的心經常處於“妄動”狀態,即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像滾雷一樣不斷地在我們心中炸響。然而,絕大多數人對自己的“妄動”沒有覺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術語,這些沒有被覺察的“妄動”就是潛意識。當我們被潛意識所控製時,我們就會處於程度不同的失控狀態。我們以為,自己是根據意識層麵的某種想法去行動的,但其實,是我們沒有覺察到的潛意識在驅使著自己這樣做。
這時,我們的行動就有點像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寧王就是這樣一個人,所以他後來犯了很多戰略和戰術上的錯誤。然而,作為對手,如果王陽明的心也處於同樣的“妄動”狀態,他一樣也會犯一些大大小小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