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和工作中,想營造“我行,你不行”的外部人際關係模式的人很多。在家庭生活中,想這樣做的人也很多。其實,多數具備“我行,你不行”性格的人,他們會將自己這種內在關係模式投射到他關係網絡的每一個角落。
美國心理學家帕萃絲·埃文斯在她的著作《不要用愛控製我》中描繪了一些男人是如何控製他們的太太的,她引用了一個後來幡然省悟的男人的話:
沒有人能發現我的控製欲,因為我是個對待朋友很友善的人。但當周圍沒有別人的時候,我就很容易發火,我以為那是“發神經”……每次我“發神經”之後,都非常自責。類似下麵這些行為,會經常發生在我與妻子之間:
1.不和她說話,讓她感到孤獨和被拒絕。
2.表現得很冷漠,當她問我有什麼問題時,我卻冷淡地說:“沒什麼。”
3.有時候出門去玩,故意不告訴她我去哪兒、什麼時候回,讓她在家裏忐忑不安地等一夜。
4.不讓她和她原來的朋友來往。
5.如果她問我問題,我就發火。
6.我總說是她的錯。
7.我告訴她,我結婚前比現在舒心多了。
8.指責她整天不知道做些什麼。
當我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我心痛不已。我想要明白這都是因為什麼。
這個男人這樣做,是他的潛意識在追求這樣一個結果:讓他的太太徹底失去自信,最終徹底失去獨立意誌,從而完全聽命於他。簡單而言,他是希望太太徹底自認為不行,而認為他行。
帕萃絲認為,這個男人這樣做,是因為他渴望將他頭腦中的一個完美女性的形象投射到太太身上,而太太的任何獨立意誌都意味著他的投射失敗,所以他會用盡一切辦法打擊太太的自信。
這種說法很好。不過,在我看來,這樣做的男人,他們先是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被極力否認過,這令他們建立起了“我行,你不行”的內在關係模式,他現在隻是試圖將這個內在關係模式展現在他和妻子的關係中而已。
一個持有極端的“我行,你不行”的內在關係模式的人,他渴望別人不行的願望極其強烈,最極端者則可以稱為“戀屍癖”。即,這樣的人對生龍活虎的人不感興趣,他們希望自己交往的對象最好沒有一點獨立意誌。
假若你碰見這樣的人,感覺到了痛苦,最好的辦法是遠離他。
多數人渴望“我行,你也行”的關係
不過,多數具有這種內在關係模式的人也渴望建立“我行,你也行”的外部關係。
譬如,本章一開始提到的我那個朋友,老板說了那句話後,她思考了一下說:“的確,可能我一輩子都掙不了你一個月掙的,但是,我覺得你很累。”
這是一個完美的答複。老板那句話傳遞了兩個層麵的信息:事實層麵,他的確一天比她一年掙得多;情緒層麵,他希望她自卑。
秘書的答複,則是先承認了事實,但同時拒絕接受他投射過來的自卑。
她不接受他投射過來的自卑是明智的做法,因為一旦她接受這種投射,她就是承認自己不行了,那麼,以後這個老板就會繼續蔑視她。相反,她將這個投射給擋了回去,暫時會令老板覺得不舒服,但這個老板因而知道,他繼續向她投射心理垃圾是要付出努力的,於是他以後會有所收斂。
並且,更重要的是,這個老板真的很累。因為,在玩“我行,你不行”的遊戲時,他得付出很大的代價,他要在公司和家中等各種場合維持“我很行”的形象,這的確是太累了。
雖然累,但他不敢放鬆下來,因為他過去的經曆告訴他,當他表現出“我不行”的一麵時,他得到的不是理解、同情和安慰,而是批評和嗬斥,甚至有辱罵和暴打。所以,為了保護自己,他不得不總是硬撐著。
但這個小秘書屬於另一類人。她當時盡管沒有理解老板在幹什麼,但卻做出了完美的回複。她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她自己的內在關係模式是“我行,你也行”。這樣的人會本能地識破你的假自信,從而不會接受你投射過來的心理垃圾。但同時,這樣的人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假若你真的在他麵前袒露你的脆弱,他不會看不起你,相反會一如既往地尊重你。
她回憶說,的確,這件事發生後,老板對她越來越好。他仍會訓斥其他大學生,但逐漸給了她特殊待遇,不過不是物質獎勵,也不是升職,而隻是對她有異乎尋常的尊重。
這個故事說明,人與人之間的較量,常常不是外在力量上,而是人格力量上的。並且,真正自信的人,會具有更大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