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殺手和偏執狂自然是最危險的,但他們不是對社會危害最大的人,因為人們很容易對他們產生防範。

對社會危害最大的人,常常是第二種人。因為他們看起來很自信,甚至在某些人眼中稱得上“非常優秀”,於是非常具有迷惑性。

最極端的“我行,你不行”的人,他們會處處都要自己說了算,並且不能接受別人展示自己強大的一麵。他們要麼用霸道的方式,要麼用巧妙的方式,讓周圍人感到自卑,從而將他的“我行,你不行”的內在關係模式充分地展現在他的外部人際關係上。

老板為什麼隻招窩囊廢?

這樣的人在普通生活中不難遇到。幾年前,我曾在一個論壇上和一個老板論戰。他發表了一篇文章,說他不願意招應屆大學畢業生,因為他們毛病太多。例如:

讓大學生買複印紙,大學生價都不講就買了回來;

讓大學生去談判,結果大學生把自己公司要付的價碼談高了;

沒規定著裝,結果大學生穿得亂七八糟;

……

我認為他是站在老板的角度看員工,所以沒看清基本事實,於是我一直試圖站在員工和現代管理的角度上和他論戰,一一反駁他,如:

用人就是用人優點而避開缺點,如果一個大學生不愛講價,你不必派他去買東西,說到買複印紙,一個斤斤計較的村婦更合適;

大學畢業生沒有經驗,你卻派他去談判,到底是重用他,還是害他?

規定著裝很簡單,隻需你一句話,但你硬是不規定,卻又挑別人刺,這是很無聊的隱秘的權力遊戲;

……

當時辯論得很熱鬧,多數人支持他,少數人支持我。普遍看法是,如果是大公司,他鬥不過我,如果是小公司,我鬥不過他。

事情過了一兩年後,有一天,我無意中再次想起此事,突然發現一個被忽視的事實—這個老板沒有開除過一個大學生。有大學生主動離開了他,他也承認,那些大學生有脾氣、有才華。那麼,留下的可以說是窩囊廢了。他說自己討厭這些窩囊廢,但他又為什麼不開除他們,反而將他們都留在自己公司呢?

我想,這其實是他潛意識中的渴望。他渴望營造這樣一種外部關係:所有人中,隻有“我行”,而“你們都不行”。

他之所以渴望營造這樣的外部關係模式,是因為他的內在關係模式是相當極端的“我行,你不行”。

有這種極端病態的內在關係模式的人,在我們這個社會中似乎比比皆是。想必我們都聽過這樣的故事:某個組織或機構要招人了,明顯是人才的,領導不要,而專門要了幾個能力欠缺但愛拍馬屁的。

能力欠缺且愛拍馬屁,這就可以讓一個領導很輕鬆地將自己“我行,你不行”的內在關係模式投射到自己的權力空間。投射成功了,他自然會覺得很爽很自在,但是,這個組織或機構的前途就被斷送了。

我們常以為,這樣用人的領導一定能力低下,但並非總是如此。譬如項羽,武功蓋世,兵法嫻熟,而且貴族出身的他看似溫文爾雅,最後卻敗給了缺乏實際技能的劉邦。項羽的才能不可謂不強,但他太在乎自己的強,於是用的人全是能力不如自己的。如果一個屬下能力有超過他的地方,項羽就很容易猜忌他,從而中了一次又一次離間計。人們總以為,一個人之所以中離間計是因為智商低,但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智商的問題,而是性格的問題,是中計者有一個“我行,你不行”的內在關係模式。

他否定你,是希望你聽命於他

我的一些自己開公司辦企業的朋友,他們都將萬科房地產公司的老總王石當成自己的偶像。這主要不是因為萬科賺了多少錢、王石在事業上多麼成功,而是因為,管理萬科這麼大的公司,王石居然可以整年在外麵遊山玩水,似乎很少花精力打理自己的公司。

王石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我和這些朋友探討時,他們給出了一致的答案:放權。他們認為,王石將公司管理權下放,所以自己就不必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了。

“既然放權可以讓自己很輕鬆,那麼,為什麼你們不放權呢?”我問他們。

他們給出的答案一般有兩個:自己的屬下能力不夠,能力夠的屬下他們不能信任。

但再探討下去,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性格問題。有人能放權,是因為他信任別人,從而總能找到放權的理由;有人不能放權,是因為他不信任別人,從而總能找到不放權的理由。

也就是說,關鍵不在於別人,而在於管理者自己。如果一個管理者的內在關係模式是“我行,你也行”,那麼他就總能找到值得信任的人,以及信任他們的理由,從而做到放權。如果他的內在關係模式是“我行,你不行”,那麼就會傾向於找能力低下的人,即便找了牛人進來,也要把這個牛人打磨成一個不自信的人,這樣他的確沒有機會做到放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