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過火的自信=自卑?
有些人習慣性地喜歡分析別人或找出別人的缺點,以彰顯自己的高明洞見(不是基於職業上的需要,而是一種不自覺的日常習性),其實這也是源自深層的自我懷疑或低價值感—某種“自恨”的形式。因此,細微地去體認什麼是“自愛”,便成了轉化怨懟的關鍵點。
—胡因夢
自信的人似乎很多,但仔細觀察你便會發現,太多人的自信似乎必須要建立在別人自卑的基礎上。
我一個朋友大學畢業後去一家民營企業工作,和她一同去的還有10多名大學畢業生。那是1995年,當地的民營企業第一次大規模招大學畢業生,所以成為當地的熱點新聞,頻頻被報紙、電台和電視台報道。
她做了老板的秘書。工作幾個月後,有一天,辦公室裏就他們兩人,她忙著做秘書分內的工作,而他突然冒出了一句話:
“我一天掙的比你一年都多。”
今年,我這個朋友偶然和我說起這件事,她還是有些納悶,這個老板當時為什麼對她說這樣一句話。
我問她:“你當時的感受是什麼?”
她想了一會兒回答說:“有一點點自卑,但不強。”
我解釋說:“他讓你自卑,是因為他自卑。”
聽我這麼解釋,她若有所思地回憶說,這個老板的確是有些問題。譬如他常給大學生安排一些艱難的任務,美其名曰重用你,但一旦你沒有按照他的要求完成任務,他就會諷刺說,瞧你們還大學生呢,還不如我這個沒文化的。他常這麼做,就令她隱隱覺得,這個強勢的老板好像有點不對勁。
不過,也隻是隱隱覺得而已,她沒有明確想過,老板其實很自卑。現在經我這樣一提醒,她認為他的確是非常自卑的人。
“你怎麼這麼快就作出這個判斷?”她問我。
我回答說,現代心理學發現,一個人想和你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外部關係,就意味著他有一個什麼樣的內在關係模式。當這個老板說“我一天掙的比你一年都多”時,他顯然是想和你建立這樣一個人際關係—“我行,你不行”。而他這麼做,隻是表明他先有一個內在關係模式—“我行,你不行”。
更確切的說法是,這個老板的內在關係模式是“‘內在的父母’行,‘內在的小孩’不行”。
如果一個自信滿滿的人總是有意無意地挑你的刺,令你在他麵前感到莫名的自卑,那麼可以大致推斷,這個貌似自信的人有著“我行,你不行”這樣的內在關係模式。
內在關係模式的四種類型
我的很多文章都講到,所謂的性格或人格,其實就是“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係。
這是一種概括性的說法,更詳細的說法是,我們童年時和重要親人的人際關係互動,都會被我們內化到內心深處。我們的一生,便是將這些內在的關係投射到外部的人際關係上的一生。當然,成年後的外部人際關係也會部分地改變內在的關係,但這很難。
在這些重要的親人中,父母通常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我的文章將這個本來很複雜的內在關係概括稱為“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的關係,其實還有像“內在的祖父母”“內在的外祖父母”和“內在的兄弟姐妹”等與“內在的小孩”的關係。我差不多隻寫“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係,隻是為了寫文章的方便。
這個內在的關係模式,大致有四種:
1.“我行,你也行”
也即“‘內在的小孩’行,‘內在的父母’也行”。假若父母愛自己的孩子,同時又給予孩子自由,認可孩子的獨立空間和能力,那麼這個孩子就會發展出這樣的內在關係模式。
2.“我行,你不行”
也即“‘內在的父母’行,‘內在的小孩’不行”。假若父母至少有一人愛孩子,但同時又對孩子極其嚴厲,甚至常用暴力方式對待孩子,那麼這個孩子就容易形成這種內在關係模式。
3.“我不行,你行”
仍是“‘內在的小孩’不行,‘內在的父母’行”。假若父母至少有一人愛孩子,但同時又喜歡孩子溫順而聽話,那麼這個孩子就容易形成這種內在關係模式。
“我行,你不行”與“我不行,你行”的差別是:前者以“內在的父母”自居,而在建立外部人際關係時將“內在的小孩”投射給對方;後者則以“內在的小孩”自居,而在建立外部人際關係時將“內在的父母”投射給對方。
4.“我不行,你也不行”
即“‘內在的小孩’不行,‘內在的父母’也不行”。如果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又經常折磨孩子,那麼這個孩子就容易形成這種內在關係模式。
具備第四種內在關係模式的人,最容易製造凶殺案件,譬如連環殺手和偏執狂。看新浪網的新聞,每天都可以看到情殺案件,即男人殺死了要和自己分手的女友或太太。這類案件的製造者多是偏執狂,愛人離開他們,是對他們最大的否定,令他們感到“我不行”。他們受不了這種打擊,於是將愛人殺死,隱含的意思是“我奪了你的性命,你更不行”。